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2021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

来自话题:#粮食作物
2022-02-21
qrcode

回顾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小麦继续增产;夏收期间各类型主体积极入市,小麦价格快速攀升,托市未能启动,但收购总量同比增加;国家上调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至2300元/吨,体现出国家对于粮食安全高度重视;玉米价格高位运行让小麦的饲用消费大幅提升,一季度大量临储小麦进入饲料养殖领域,而四季度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又让小麦市场价格“飞涨”。


展望2022年,主产区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市场上供应和消费格局显著改善,小麦进口量预计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据市场形势,预计2022年小麦托市收购难以启动,而2023年的托市价格或继续上调。预计2022年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或在高位呈窄幅波动运行态势,高点或出现在2022年末。


2021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


(一)产量继续增加,种粮收益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7632千公顷,同比增加863千公顷,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5公斤/公顷,同比增加71.5公斤/公顷,增长1.2%;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同比增加1336万吨,增长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568.4千公顷,同比增加188.4千公顷,增长0.8%;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810.6公斤/公顷,同比增加68.6公斤/公顷,增长1.2%;小麦总产量13694.6万吨,同比增加269.6万吨,增长2%。

 

我国小麦产量和面积情况(2009~2021年)


图1.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整理


由于新季小麦在成熟收获期国内主产区多地出现较明显灾害天气,如5月中旬在江淮、黄淮产区的短期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下旬在河南中北部部分产区的大风冰雹天气,以及6月初山东地区持续降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导致部分主产省小麦品质出现较明显差异,有些区域小麦容重高、水分低,但也有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增多、毒素超标。


种植收益继续增长。根据对河南省小规模种植农户的调研:亩均种植投入约490元,同比增加约10元,主要是种子和灌溉费用略有提升;出售小麦(按照当年6月下旬一级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毛收入约1032元,同比增加60元,主要原因是市场采购积极、开秤价显著高于上年,商品率有所增加也增加了售粮收入;综合亩均收益约543元,同比增加约50元。


(二)口粮消费平稳,饲用大幅提升


综合多个机构数据及市场调研情况,2021年我国小麦的总体需求量已经超过当年产量。饲用消费量大幅提升是导致产不足需的主要原因。


消费总量约14880万吨,同比增加2320万吨,增幅18.5%。其中,制粉消费8800万吨,同比增加100万吨,增幅1.1%,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以全面防控,终端消费呈恢复性增长。饲用消费约4500万吨,同比增加2200万吨,增幅95.7%,小麦和玉米之间较大的价差导致小麦大量替代玉米被用作饲料主粮,加之生猪存栏继续扩张也导致饲料加工消费稳步提升。小麦工业消费和种用量分别为970万吨和610万吨,同比略增10万吨,因为工业用粉增加以及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我国小麦产需平衡情况(1978~2021年)


图2.jpg

数据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根据多个机构供需平衡表综合整理


(三)进口量超配额,储备结构改善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977万吨,较上年增加139.5万吨,增幅达16.6%。其中,超八成进口小麦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小麦进口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制粉消费对高等级小麦需求不减;二是国内饲料消费也需要进口大量的饲用级小麦;三是扩大小麦进口,改善储备结构,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我国小麦进出口情况(2000~2021年)


图3.jpg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整理


2021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小麦行情前低后高


2021年,我国小麦行情总体表现呈前低后高运行态势,特别是在10月份后小麦价格快速攀升,为历史所罕见。回顾来看,年内价格走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白小麦价格走势(2018~2021年)


图4.jpg

数据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第一阶段(1月至5月中旬),市场供应充足,终端消费一般,小麦价格弱势运行。


2021年元旦过后,国内主产区小麦出现一波短暂的上涨行情,价格从年初的2550元/吨涨至2680元/吨左右,个别地区企业挂牌价格达到2740元/吨。导致此次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价格大幅上涨,饲料养殖企业竞相加价采购小麦。市场价格大涨带动了临储小麦交易大幅成交,并引起管理部门关注,一系列的交易规则调整改善了市场预期,小麦价格出现回调,至元月末,主产区小麦价格回归至2500~2620元/吨区间。由于小麦市场供应环境明显改善,加之2月份春节期间多地市号召外出务工人员尽量留驻当地,产销区总体消费波动不大,企业多以销定购或以产定购,贸易商囤粮赌涨的行为也有所收敛,市场上投机预期明显降低。


进入3月份,学校开学企业开工,各行各业全面启动生产经营,市场看多情绪升温,主产区小麦行情小幅上行。但由于玉米上市量扩大、进口玉米数量增加,多地市玉米价格下调制约了小麦价格向上的空间,主产区小麦多集中在2480~2610元/吨区间。分析来看,在临储小麦交易仅限加工企业参与后,原粮供应效率提高、企业预期回稳是导致小麦市场稳中趋弱的主要原因,尽管玉米价格在4月份显著提升,但对于饲用替代规模已然形成的小麦影响微小。同时,临近新小麦成熟收获,多数加工企业在保障接新前的正常生产计划外,逐步压减原粮库存,开始盘算资金和库容,为新麦上市收购作准备。五一假期后,主产区小麦行情延续上月运行态势,贸易及仓储企业出库量增加、加工企业以消化库存为主。至5月中旬,主产区小麦主流的采购价格运行在2520~2570元/吨区间。


第二阶段(5月中旬至10月上旬),饲料养殖企业积极入市,农户惜售心理增强,新季小麦上市高开后,持续高位运行。


5月中旬之后,国内主产区陈小麦行情一改前期弱势低迷态势,市场价格快速提升,大有和往年趋势“背道而驰”的意味。至5月下旬,主产区陈麦价格升至2560~2630元/吨。促使行情回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临储小麦暂停投放收紧了市场供给渠道;二是恶劣天气让相关地方的新作小麦产量和质量受损;三是部分省市对新小麦的储备招标竞价以及饲料养殖企业对新麦的远期采购价格已经达到2600元/吨左右。


5月下旬,南部产区新小麦收割面积扩大,但由于产量和质量一般,开秤价格高于上年同期,自然晾干的三等小麦装车价在2300~2360元/吨。进入6月份,新小麦收购价快速提升。由于夏粮生产期间天气多变,新季小麦生长形势复杂,华北主产区在收割时期出现“多地同时开镰、多点同时开秤”的情况,加上基层粮点惜售心态坚挺、各路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新麦在南部产区开秤时2400~2440元/吨的收购价基本没有作过多停留,收割至中部产区时已经上涨至2480~2520元/吨,随着收获战线北移,新麦价格继续走高,至6月中下旬,主产区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跃升至2540~2620元/吨,毒素超标、品质较差的小麦价格涨至2440~2480元/吨。新小麦价格快速提升也推升了市场各类收储企业的风险意识,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从之前的约3000元/吨降至2820元/吨左右,生猪价格因“踩踏式”出栏而大幅下降导致饲用消费同步萎缩。6月末,企业收购愈加谨慎、基层惜售心理稍有放缓,市场供需紧张局面有所缓解。进入7月份,市场总体表现为标准品质小麦价格坚挺略增、低品质或毒素超标小麦价格下滑的形势。由于加工企业收购计划完成大半、仓储贸易企业收购态度较为谨慎,主产区小麦价格维持在窄幅区间波动。至7月末,主产区对二等及以上、标准品质小麦的收购价格多在2500~2570元/吨区间,低质及毒素超标小麦价格多在2440~2480元/吨。


8至9月份,主产区的小麦行情高位趋强,并窄幅波动。这一期间,市场对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集中在2540~2620元/吨区间。支撑小麦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7月下旬河南多地市遭遇极端暴雨及严重内涝灾害,部分地区小麦因灾受损,物流运输不畅影响了正常加工使用;二是8月份以来国内多地区疫情,引发市民及相关机构加大对食品及生活物资的储备,制粉企业扩大生产并加大对原粮的采购力度,区域间道路封闭、人员隔离等因素也让原粮采购难度加大;三是中秋、国庆假期的节日消费提升,贸易商、企业备货提振了市场行情;四是部分省份储备增储收购,支撑市场预期,例如8月中旬山东省储小麦竞价招标采购均价高达2753元/吨,让市场对后期行情浮想联翩。尽管市场各类情况总体利多,但购销各环节对于“2600元/吨”的心理线较为默契,即制粉企业普遍认为中等品质小麦的到厂价格只要在2600元/吨之下即可采购加工,而基层粮点或囤粮待售的贸易商则认为只要市场价超过2560元/吨即可以相机出手,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是短途运费和少量损耗。这一默契一直延续至夏收结束。


第三阶段(10月上旬至12月),秋收秋种遭遇不利气候,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小麦行情强势上扬。


国庆节过后,市场看多氛围快速聚集,并推动小麦价格走高。10月末,中等标准品质小麦的收购价格已经提升至2680~2740元/吨区间,较9月末上涨约120元/吨;同期,专用粉加工企业对一类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的收购价也提升至2960元/吨,其他类别优质强筋小麦的收购价格涨至2780~2860元/吨。这一时期推动小麦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临储小麦投放远不及市场预期,引发加工企业采购重点再次转向现货市场,并激发起持粮商户的惜售心理再度提升;二是受前期华北、黄淮等主产区持续降雨影响,多地秋收、秋种大面积推迟,不仅提高了农户收获秋粮、播种夏粮的种植成本,更引发市场对来年小麦生产方面的担忧;三是新季玉米上市,但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质量差强人意,之前计划“出小麦收玉米”的基层粮点和部分贸易商操作难度提升,多数选择继续留存小麦,使得市场上供应持续偏紧;四是华北黄淮地区的饲料养殖企业依旧在大量收购小麦用作饲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


进入11月份,推动价格上涨的“利多”因素持续发酵,并刺激小麦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华北地区部分制粉企业收购价格一度超过2900元/吨,其中陕西个别企业收购甚至接近3000元/吨,企业收购价格的调整幅度已经从过去每次6~10元/吨提升至20~40元/吨。市场价格“疯涨”让加工企业采购趋于谨慎,各类贸易商及基层粮点也“见好就收”加大了签单出库量,普麦价格逐步止涨回稳。11月末,主产区加工企业对二等或以上标准品质小麦收购价多在2780~2860元/吨,较10月    份上涨100~120元。由于终端对面粉的消费状况一般,企业开机率下降,对小麦消耗量走低,加之玉米价格窄幅震荡,市场偏空预期让饲料养殖企业对小麦采购力度减弱,12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高位波动运行,过高的原粮价格也让制粉企业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扩大采购意愿不足。市场传出“将会在2022年1月份开始投放临储小麦”的消息也让多数企业保持观望。至年末,加工企业对中等标准品质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稳定在2830~2880元/吨区间。


(二)夏粮收购特点突出


由于宏观形势和市场环境和往年有较大不同,2021年的夏粮收购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预案因市场价格高于政策价格不具备启动条件而未启动。这是自2006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16年来第二次政策未启动,上一次是在2011年,也是因为市场价格高于托市价格水平而全面暂停。由于玉米价格较高,市场各类主体入市收购踊跃,在新小麦上市之初市场各界就已经对“无法启动托市收购”有了共识。


我国小麦收购情况(2006~2021年)


图5.jpg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网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整理


二是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国粮食流通‘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自夏粮收购时期开始。“行动”进一步规范了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并对各类粮食购销主体的进、销、存有了明确的要求。违规收购、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在2021年得到有效遏制,粮食购销统计数据更加精准。


三是收购总量同比增加。虽然托市收购未启动,但收购进度较快,收购总量高于上年。6~9月累计收购新小麦579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06万吨。分月来看,6月份单月收购量2407.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8.2万吨;7月份单月收购量1813.5万吨,同比增97.5万吨;8月份收购883.7万吨,同比增63.2万吨;9月份收购686.4万吨,同比增127.5万吨。


四是市场购销形势较往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饲料、养殖类企业直接或间接收购的小麦报价高、数量大、占比高;基层粮点售粮大面积取代农户,在夏收期间成为主要供应渠道,这一群体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小麦的质量状况复杂,导致市场价格相对混乱,有针对“雨前”“雨后”小麦的不同报价、有针对容重790g/L以上和以下的不同报价、有针对毒素在800μg/kg以上和以下的不同报价等等不一而足。


(三)临储交易价涨量增


2021年,临储小麦交易可谓是波澜壮阔,不仅是成交量屡创新高,成交均价也大幅提升,同时,及时、足量的政策性小麦投放在满足企业加工需求、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在临储小麦交易规则方面,为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投放效率,2021年临储小麦交易规则进行了多次的补充完善。先是在元月末,针对前几周高涨的交易情绪,提高了参与交易的门槛,包括保证金从之前的110元/吨提高到220元/吨、预付1000元/吨货款、之前成交的小麦出库率不得低于20%、不得违规代拍、交易合同生效后7天内需要交清全额货款等举措。接着是在4月上旬,在前述新规下,规定参与交易的企业只能是面粉加工、饲料养殖企业,且须承诺采购的小麦是自用,贸易企业被屏蔽在临储小麦的交易资格之外。4月中旬,为缩小交易底价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防止临储小麦在交易后被转卖,对2014~2020年采购的托市小麦底价上调60元至2350元/吨,对轻度不宜存储小麦底价定为2000元/吨。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遏制了投机资金的炒作热情,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投放方面,2021年全年累计投放19周,其中有两个暂停阶段:一次是夏粮集中收购期间,临储小麦在5月7日至10月19日间暂停投放;第二次是在10月28日后至年底暂停投放,其中10月27日实际仅投放3.5万吨,是有托市投放量以来最少的一周(次)。


成交方面,2021年累计成交2871.8万吨,较上年增加548.5万吨,而实际上到3月份的第二周,成交量就已超过2020年成交总量;周均成交151.1万吨,同比增加105.6万吨,较少的交易周数、较高的成交总量,是周均成交量远超其他年份的主要原因。其中,1月13日成交394万吨,创单日成交量新高;1月20日当周成交402.6万吨,创单周成交量新高。


火爆的交易情况叠加上调的底价,临储小麦的成交均价显著提升。据统计,2021年临储小麦成交均价为2399.5元/吨,同比上涨54.7元/吨,涨幅2.3%。


临储小麦竞价交易情况(2018~2021年)


图6.jpg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网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整理


(四)托市价格继续上调


10月中旬,国家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在主产区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将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上调40元/吨,至2300元/吨(三等)。同时要求各地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稳产提质增效。2022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继续限定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按照分两批下达方式执行,其中,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限定收购总量的90%),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


从发布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是发布时间提前。此次发布时间较上年发布期提前了17天,也是近5年来较早的一次。发布时期正值华北地区秋冬种阶段,及早发布利好政策,不仅反映出国家相关多部委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也更有利于农民及早获得支持信号,种粮无后顾之忧。二是政策价格上调。由于前期华北黄淮等主产区降雨频繁,秋茬作物收获期推迟,导致秋播延迟,农户种植成本提升,为缓解种植压力,稳定种粮积极性,适度提高托市价格体现出国家爱农护农的具体举措。三是限定收购总量。这在前两年也有相应举措,虽然有收购上限,但实际上不会影响到农户的售粮。


在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提高主粮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无疑体现出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鉴于市场对“上调”托市价格早已有了一致预期,加之小麦价格已经远高于2021年的托市价格,消息发布后并未对市场行情造成过多影响。同时,适度提高托市价格,收窄和市场价格差距,也有利于促进政策和市场的协同发展。


2022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


(一)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


由于2021年入秋以来北方地区降雨异常偏多,导致黄淮海及西北多地秋收特别是秋种受阻,其中,冬小麦主产区多地播期明显推迟,给夏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保障夏粮生产,主产区各级政府出台多项积极措施尽全力确保冬小麦能播尽播、应种尽种、面积稳定。预计2022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将会稳定在3.5亿亩左右。


根据主产区在2021年末冬小麦的种植情况及苗情长势,结合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统计情况,预计2022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在1.34亿~1.36亿吨,最终质量情况将取决于整个生长过程期间气候状况和收获期天气情况。


(二)政策性投放更加灵活


2022年上半年国内的小麦供应渠道以政策性粮源、中小贸易商库存为主。其中,临储小麦依旧是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尚剩余约4600万吨托市小麦,主要集中在2016年、2017年和2019年,共3500万吨左右;2015年和2020年的托市小麦共约1000万吨。2022年1月份临储小麦开始投放,交易规则进一步细化,仅让制粉企业参与竞拍,且限定单次采购量,这将有效提升政策粮的供给效率。各级储备小麦轮换将在春节前后陆续供应市场,虽然储备小麦的绝对数量有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内的供应压力,是市场供应的辅助渠道。贸易商和基层粮点销售行为较为灵活,但因存粮有限,且存放成本刚性提升,在供需稳定的环境下或会加快销售出库,将对市场供应形成有效补充。


进入2022年三季度,新小麦上市,市场供应格局转换:临储(托市)小麦或暂停投放,市场供应渠道将以农户及基层贸易商的新作小麦为主。如果产量和质量符合市场预期,托市收购大概率难以启动。四季度后,临储(托市)小麦是否投放以及投放区域、数量等具体细节将根据2022年总体的小麦产量质量、秋冬种情况、市场形势而定,考虑到2023年春节在1月份,预计临储(托市)小麦或在今年11月份恢复投放。


出于完善粮食储备结构的考虑,2021年我国小麦进口同比继续提升。由于近两年全球通胀严重,加之新冠疫情挥之不去、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粮价处于较高位置,预计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在850万~900万吨,略低于2021年进口水平。


(三)食用保持稳定,饲用或有降低


制粉消费和饲料加工消费依旧是2022年小麦消费的主要构成,工业用及种用消费预计变化不大。


制粉消费量的增减主要受到国内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GDP初步核算结果,全年同比增长8.1%,成绩取得来之不易,说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应看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GDP同比增幅仅有4%,连续3个季度下滑,也反映出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宏观压力依旧不减、“六稳”“六保”工作艰巨、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夯实。2021年国内各个制粉企业的加工形势依旧严峻,平均开机率不足50%,在口粮消费缺乏新的增量带动情况下,2022年的总体平均开机率很难超过这一比例,这也就意味着制粉消费量或维持8500万~9000万吨,和2021年基本接近。


饲用消费的变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玉米的价格走势。2021年国内玉米产量27255万吨,玉米进口2835万吨,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玉米供需形势,玉米价格很难再出现大涨的情况;同时,进口了大量的饲料替代品,其中高粱、大麦累计进口2190万吨,比2020年增加901万吨,更从外围改善了饲用对玉米的需求,抑制了玉米的价格增幅,这意味着小麦和玉米之间的比价关系将逐步理顺,饲料加工企业用小麦替代玉米的力度会有所减弱。二是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小麦在饲料领域除了因价格原因替代玉米之外,也直接用作水产饲料和肉禽饲料,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1年水产料产量2293万吨,同比增8%;肉禽饲料产量8909.6万吨,同比减2.9%。预计2022年这两个领域对小麦的饲用消费将维持稳定,按照未来玉米行情和养殖行业的发展综合判断,2022年小麦的饲用总量或在2200万~2500万吨,较上年减量接近一半。


(四)政策价格预计继续上调


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综合考虑2022年市场的供需格局以及小麦价格运行情况,预计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启动的可能性极小。综合判断,如果2022年小麦产量和质量保持近5年平均水平,预计2022年全社会累计收购总量或在5600万吨左右。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等,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在多种场合被重点提及,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已经成为重大战略性问题。据此推断,2023年将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政策价格或会在今年10月份公布,预计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将继续上调,幅度或在40~60元/吨,至2340~2360元/吨(三等)。


鉴于当前国家库存托市小麦的数量和年份结构,托市小麦极有可能在2022年5月下旬(或6月份)暂停投放,主要是为避免影响农民正常售粮,而恢复投放的时间将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而定。不可否认,近两年临储小麦为提高投放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其投放安排更加灵活。从临储小麦的库存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综合判断,2022年11月份恢复投放的可能性较大。考虑到如果继续提高小麦托市价格,那么和当前的临储小麦交易底价极为接近,为避免违规事件发生,2022年存在提高交易底价的可能。


(五)价格将在高位运行


2022年即将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保持宏观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在这种大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粮价在合理区间意义重大。预计标准品质二等白麦在2022年接新前,主产区陈小麦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在2740~2800元/吨;如果2022年新麦产量和质量正常,新麦上市初期的市场均价或在2520~2600元/吨;收购期结束至2022年底,预计主产区市场均价或在2840~2900元/吨。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