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棉花是新疆的支柱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00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4.9%,棉花总产、种植面积连续25 年位居全国第一,棉花产业对新疆乃至全国的GDP 增长意义重大,在实现沙漠增绿、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企业增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调节剂。目前,农药在棉花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新疆棉田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但大田实际生产中,农药大量且不科学的施用,既增加了棉花生产成本,还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相关资料,揭示新疆棉田农药使用现状,并提出合理农药减施策略,为实现新疆棉田高效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新疆棉花农药使用种类及时间
2019年新疆棉田主要虫害以棉蓟马、棉蚜、棉叶螨和棉铃虫为主,其中,棉蓟马主要发生时期在5月,棉蚜、棉叶螨和棉铃虫发生时期主要集中在5~8 月,发生期长达3 个月之久,经过调研,新疆地区棉花虫害化学防治次数和杀虫剂用量总体有增加趋势。主要虫害发生时期及杀虫剂使用情况见表1。在棉田病害防治方面,生产中均使用种衣剂来预防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田主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及其品质影响较大,主要用宁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发生。棉花主要病害发病时期及杀菌剂使用情况见表1。化学调控剂主要使用的是缩节胺,一般每月喷施4~5 次;除草剂主要使用的是氟乐灵、草甘膦等,随着机采棉技术的推广应用,催熟脱叶剂大量使用,大田中主要使用的脱叶剂是乙烯利、脱吐隆等,见表1。
2 新疆棉田农药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药使用次数及药剂量增加
为了降低棉田病虫害的危害,部分地区加大农药使用次数,提高单次施药量,许多农户基本上是见虫就喷药,过量的使用农药,对土壤环境及棉株本身都可能产生药害。例如:为了防止棉花苗期杂草的生长,奎屯地区的二甲戊灵用量达到500 mL/667 m2,博乐地区甚至高达800 mL/667 m2,其年用量呈增长趋势,大量的使用二甲戊灵导致棉花苗期僵苗和弱苗率增加。
2.2 棉农科学用药能力有待提高
棉农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为小学以下文化水平,没有经过专业的植物保护学习培训,缺乏病虫害识别、田间调查、预测预报以及科学用药技术,甚至有些看不懂农药的使用说明,不能掌握正确的农药配置方法,病虫害防治观念落后,安全用药意识薄弱。
2.3 植保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健全
受气候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栽培模式改变、病虫抗药性增强等综合影响,新疆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呈持续加重态势,2016—2019 年农业有害生物累计发生面积达0.31 万hm2,4 年间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0.08万hm2。目前,我区植保工作总体上仍处于依赖传统经验、传统技术、传统方式控制病虫害的阶段,不仅难以应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病虫灾害复杂多变的新挑战,也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植保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健全,在应对和处置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的农作物生物灾害时,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2.4 测报队伍不稳、监测任务繁重,技术手段相对滞后
病虫测报责任大、任务重、强度高,从事基层病虫调查的测报技术人员非常辛苦,需要常年在田间从事测报调查活动,野外工作时间比较长,条件艰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层植保部门人才流失严重。当前,测报技术、工具研究相对滞后,大区域流行病害和远距离迁飞害虫的测报技术研究多处于研发阶段,而新的自动化、智能化测报工具还不能完全解决病虫害的自动监测问题。这势必造成重大病虫害的漏查漏报,监测预警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
3 新疆棉田农药减施建议措施
3.1 生物菌肥的引进及筛选
新疆棉区棉田土壤比较贫瘠,大多数地区常年干旱,土壤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不稳定。因此,引进、筛选适合棉花生产使用的生物菌肥非常有必要,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肥料,高效的生物菌肥具有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刺激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改善棉花品质、增强棉花抗病和抗逆性、较少化肥使用量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因此,在新疆棉田大力提倡化学农药减施的背景下,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菌肥,筛选适合新疆棉田利用的菌肥迫切而意义重大。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采取“互联网++防疫”新模式,基于农业有害生物远程预警指挥控制中心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系统各类平台和数据对接整合,有机融合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农业大数据库,在疫情监测分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科学防控、应急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及突发事件信息网络体系。
3.3 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
目前,新疆地区植棉者大都文化层次较低,许多农民文化教育是小学水平,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够高,很多棉农依然按照传统的棉花种植管理方式防治棉田病虫害,因此,施用已禁剧毒农药、加剂量的施用农药、错误的农药施用方法等问题屡见不鲜。所以,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棉农进行“科技之冬”植保技术培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同时,也为棉农带去植保新技术,贯彻植保新理论,有针对性的在部分典型地区开展试验推广及示范,从植保理念和生产实践等方面提高棉农的植保意识及专业素养。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