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随着″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意味着转基因粮食作物,在我国从研发到商业化种植的进程将加速。据熟悉计划的人士称,小面积试种将仅在我国不到1%的玉米田里种植转基因品种。据一位了解该计划的中国种子开发商的高级经理称,农业部今年分配了约400万亩(26.7万公顷或66万英亩)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这或许让希望在中国全面启动该技术的种子公司感到失望。
尽管中国研究转基因粮食作物已有几十年,允许进口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用于动物饲料以及种植转基因棉花,但中国从未批准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如今″一号文件″颁布后,生物技术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增产幅度?会成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吗?
转基因玉米或将小面积试种
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我国传统玉米主产区指定了转基因玉米的试种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河北和云南省,试种面积大约在400万亩,约占我国2022年传统玉米种植面积的0.66%。在1月初,农业农村部召开了转基因作物审定会议,审定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在20个左右。今年预计转基因玉米将由原来的非法种植转向合法商业化种植。但转基因玉米在2023年大面积种植的希望或将落空。在″一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但并不是完全放开,而是小面积试验,″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表明国家对转基因作物持有谨慎开放和科学管理的态度。
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何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目前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约在70%左右。但在其它粮食作物方面,如玉米、大豆、水稻等进展缓慢。我国转基因作物想要商业化种植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获得生物安全证书,二是通过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从进口来讲,在生物安全和用途方面,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且不允许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在国内进行种植。
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转基因技术在问世之初,大多数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持支持态度,而普通大众基本都是″反转″人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学家围绕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毒性、后代甚至是DNA的影响,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验证,并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一代或多代中产生毒性。
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也是我国在转基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途径。如今,全球遗传资源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目前全球已经有71个国家和地区在商业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增加至1.9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种类也已经扩大到32种,除了大豆、玉米、棉花,还包括马铃薯、茄子和苹果等。目前全球74%的大豆、31%的玉米和79%的棉花都是转基因。
生物育种将带来多大增产幅度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的试点项目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只需喷洒一次除草剂,就可防治95%以上的杂草,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对主要威胁玉米生产的秋粘虫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5%甚至更高。从产量来看,转基因大豆在降低除草成本50%的同时,产量提高了12%,而转基因玉米的产量提高了6.7%~10.7%,结果表明对益虫和土壤质量没有负面影响。
对比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种植带的单产均值水平比我国东北地区单产均值水平高出大约11%,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产量的提升上限。按照2022年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我国产量上限大约可增加1000万吨大豆和1350万吨玉米。大豆增产的量距离我国每年进口量相差仍然很大,但玉米供需基本可以达到供需平衡。正如″一号文件″中″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发展转基因依然是未来农业的重心之一。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