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食生产力平均水平不断提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6-2020 年全球粮食产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由 2016 年的 29.1 亿吨增加到 2020 年的 30.0 亿吨,年均增速0.8%。
贸易量也逐年增加,由 2016 年的 4.3 亿吨增加到 2020 年的 4.9 亿吨,年均增速 3.3%。
01全球粮食生产现状及主要国家生产情况对比
2020 年全球粮食产量为 29.1 亿吨,其中小麦 7.76 亿吨、稻米 5.04 亿吨。
按照全球约 76 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约为 383 公斤。比 2000 年人均粮食 337 公斤增加了 13.6%,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长。
美国、乌克兰、阿根廷、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是主要粮食产品出口国;而另一些国家对进口的依赖度高,例如菲律宾历年的稻米产量都低于其消费量,是全球最大的稻米进口国,埃及则是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通过几个典型代表国家 2019 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对比,可以发现,各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偏差巨大。
02全球粮食贸易现状
保障粮食供应、价格合理和顺畅流通,以避免人道主义灾难成为粮食生产大国的责任。
从全球来看,亚洲粮食产量最大,占比达 48%。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粮食需求量同样巨大,是全球粮食进口量最大的地区,2020 年进口数量占全球总进口量的 45%;出口占比则仅为 10%。
美洲粮食产量次之,占比 26%,但粮食出口占比高达 43%。非洲粮食生产整体产不足需,产量占比 7%,而进口占比 19%。
03化信观点
目前,国际上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认可度较高的划分标准是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主导的四分法。该方法将粮食安全维度细化为粮食供应水平、粮食可获取性、粮食利用水平以及粮食稳定性四个层次。除了这四大维度以外,食物不足发生率和粮食不安全分级表也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两者均反映重度粮食短缺程度,但前者更加注重基础数据的时效性,而后者所采用的数据通常要滞后几年。
粮食不安全分级表将各国粮食不安全情况分为安全、轻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和重度不安全四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各国重度不安全比例进行排名和公布,并借助于评价结果呼吁全球对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形势的国家进行重点支持。
除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的粮食安全以外,国际上还有全球饥饿指数、《全球营养报告》、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报告(IPC)等表征各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
全球饥饿指数(GHI)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于每年 10 月发布,该指数在 0-100 之间,得分越低粮食安全情况越好。
《全球营养报告》是由联合国粮农三机构等联合国系统的专业化组织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等主要援助国共同设立的专门性国际合作机构所编制。指标体系广泛借鉴了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诸多参与主体的评价方法,并结合″监测全球营养状况″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主要指标,对其他各类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
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报告(IPC)由 15 个组织和政府间机构发布,将严重粮食不安全分为五个阶段。
全球人口预计到 2050 年会接近甚至超过 100 亿,粮食增产速度总体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全球饥饿人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自 2014 年起一直缓慢上升。从全球粮食供需总量来看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区域性的粮食危机依然存在。
从粮食安全的内涵来看,除食物数量的可获得性外,还包括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可获得性。从全球粮食供需总量来看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的、区域性的粮食危机依然存在;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风险主要集中于进口依赖度大的问题,需要关注国际市场波动以及外来冲击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