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粮食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探讨国际粮食是否会出现短缺的同时,有分析人士认为与粮食相关的农资产品或将面临较大的变动。
由于化肥农药与农产品景气度高度相关,部分人分析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能够提高农民收益与种植积极性,从而带动农药与化肥的需求。
粮价回升将带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回顾历史数据,2007-2008 年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时,农化、种植业行业整体表现较好。而当农产品价格处于下跌周期,特别是2011-2019 年间,农化、种植业整体上涨乏力,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业也经历了较大洗牌。
近期,新冠疫情在全球主要产粮国爆发,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陆续限制农产品出口,使得全球粮食供应收紧与涨价预期提升,3月份芝加哥小麦/豆粕期货价格分别上涨9%/7%。
同时,2019-2020年全球极端气候与病虫害滋生将持续增强市场对全球农产品减产的预期。
自2015年以来,国内主粮收购价格却一路持续走低,小麦和水稻的收购价格分别下降5.1%和8.0%。在此背景下,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也分别变动了-10.5%、5.6%和-6.0%。
2020年2月,水稻年内收储价格公布,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分别为121元/百斤、127元/百斤和130元/百斤,行情看好。涨价预期将抬升农民种植收益预期和积极性,有望推动种植面积回升,并提振农民施肥用药的积极性。尤其是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大宗作物产区对农资的需求量将有所增加。
为什么很多人看好复合肥?
复合肥是农业生产领域中常用的肥料,由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由物理或化学方法制成。复合肥的向上逻辑在于三重利好共振。
一是用量上升,因主粮价格止跌,复合肥行情趋向稳定。
二是经过近两年的行业洗牌,竞争格局改善。2015年以来,随着行业经营形势向下,盈利能力的恶化叠加,优惠政策取消、环保趋严等因素,促使行业内老旧产能不断退出,2017年以来,行业共退出产能1775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复合肥产能为17000万吨,产量为4555万吨,样本企业整体开工率仅为26.8%。
三是单质肥价格下行,成本端压力逆转。据卓创资讯数据,生产1吨复合肥约需要0.34吨磷酸一铵、0.25吨氯化钾、0.24吨尿素,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九成以上。
复合肥成本构成(单位:元)
尿素、磷铵等单质肥在过去2-3年伴随着供给侧改革迎来大幅上涨,加速复合肥行业盈利能力下滑。2020年,尿素、磷肥等单质肥均存新增产能投放,价格有望下行,减轻复合肥压力。
2019年以来,我国钾肥价格下跌13.7%,磷酸二铵价格下跌19.6%,尿素价格下跌11.6%,显著降低了复合肥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复合肥贴近消费端,售价波动较小,将充分受益于单质肥降价。
2020 年年初至今,复合肥价差由691 元/吨扩大到 760 元/吨,涨幅高达10%。
从单质肥供需来看,未来我国尿素新增产能较多,行业依旧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上行空间有限;磷肥受磷矿供给收缩影响,未来将以消化现有产能、提高开工率为主,价格存企稳预期;而钾肥由于海外扩产较多,价格仍将维持中下水平。
综合而言从供需角度来说,单质肥价格缺乏明显的上涨预期,而复合肥企业凭借其渠道与销售优势,有望于新一轮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高于单质肥企业的超额收益。
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前景看好
从草地贪夜蛾到不按路线图走的沙漠蝗虫,农药震荡上涨幅度也不算小,不过就近期而言,影响较大的还是印度的“封城”事件。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在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印度政府将从25日起实施为期21天的全国封锁,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农化生产国,第二大仿制药生产国。印度本土企业和中国处于产业链相同的环节,即原药的生产制造。中印本土企业主要生产仿制药,是竞争关系,典型品种如草铵膦、麦草畏、菊酯、代森锰锌等。
疫情会造成相关中间体的需求短期下滑,如贲亭酸甲酯(菊酯)、甲基亚磷酸二乙酯(草铵膦)等。同理,中国中间体进口也受影响。
以醚醛为例(菊酯类中间体),国内年需求量约为 6000 吨,其中近半需要从印度采购,印度停摆会造成未一体化配套企业生产受限。考虑到农药企业常规1-2个月库存,短期供应短缺问题不大。若“封城”持续时间较久,则相关产品涨价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