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粮食丰收,粮价大跌,农民收入直线下降。今年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三大主粮全线下挫
国庆过完,各地玉米陆续收割完毕进入收购环节,但是多地农民发现今年的玉米收购价却低于往年的20%-30%。通过对多个粮食主产区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吉林长春地区收割的湿玉米价格为每斤6毛,比往年低了近3毛;山东济宁长沟镇地区,去年凉晒玉米(达到收购标准)的价格是1块零几分,今年只有8毛钱,跌了2毛多。
除了玉米,小麦的价格同样出现大幅下滑。今年国庆放假期间,小麦价格出现了多年难见的断崖式下跌行情。中国粮食信息网称,大部分地区的制粉企业二等小麦的收购价格从假期前的1.15-1.20元/斤之间迅速跌至1.05-1.10元/斤之间,跌幅在0.1元/斤左右。这使得大部分做小麦贸易方面的相关人士摸不到头绪,市场陷入严重的恐慌氛围中。
不仅是小麦玉米,水稻今年的行情也不怎么样,多地的数据显示水稻价格稳中有跌。目前黑龙江地区的水稻价格基本与往年一致,而其它地方如安徽的水稻收购价格较去年每斤跌了1毛多。
影响GDP或达1%
尽管有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但是政策难以影响到市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国家调控价格是一块钱但市场相对调控价掉了30%,“这说明国家力量影响趋弱。而中国的玉米市场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市场同步下调,差距会越来越小。”
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全球农产品的价格随之下跌,与中国市场粮价形成差价。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9月在《求是》发文称,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而这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粮食进口数量持续增加,挤占了国内市场销售份额。
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9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为313万吨,1-9月为260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大豆前9个月累计进口5964吨,去年同期5274吨,同比增加13%。
“国际粮价对国内的传导一方面是直接的进口,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传导,不过,由于我国对粮食进口实行配额管理,这种传导更多的是信息传导。”李国祥说。
当然,除了正常途径进口,还有大量的走私粮食。相关人士透露,今年屡屡查到重大粮食走私案,走私已在国内形成了完整链条,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除了国际因素,国内粮食过多也是主要原因,目前国内粮食存在积压。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今年粮价20%以上的跌幅直接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近千亿,按照上半年我国农民的78%的消费倾向简单核算,今年粮价大跌直接影响农民消费市场,或影响到GDP的增速1个百分点。
本文编辑整理自华夏时报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