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开办农药生产企业审批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项目。这就导致农药生产成为典型的“先上车再补票,实际甚至不需要补票”的行当。
被人们视如“永远朝阳产业”的农药生产的工商登记一直是令人眼馋的香饽饽,就目前我国“九龙治水”式的低效的落后的软弱的农药管理水平,放闸后的农药生产点在全国各地井喷不是不可能。
从农药原药生产,到制剂加工,再到农药复配,以及简单的分装,一旦变相放开农药生产登记,将农药生产工商登记后置了,今后我国农药生产失控绝对是可能的。
从2008年实施农药生产规范措施起,特别是近几年农药生产企业要求进区进园以来,全国明面上的所谓正规登记的农药企业减少四分之一强,但保守估计仍有2,200多家各类型农药生产企业,始终存在着农药生产低水平、低产销、分散难管等弊端,是安全、环保的防范重点。虽然最近国家工信部首次明文规定原则上不增加农药生产定点,但控制新申请允许开办农药生产的主动权控制权一直在地方,管理松紧完全受地方财税利益左右着。
在农药生产工商登记前置许可时,我国的农药生产长期处于“战国乱局”状态,已经混乱的中国农药生产将因“农药生产工商登记后置”而更加难以收拾,会有更多的农药生产者游走于生产监管之外,步入臭名昭著、花样翻新的农药市场恶性不正当竞争。
许多同行的直觉出奇地趋同:这次农药生产登记后置的制度安排,正如同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一样,会产生恶劣的难以控制的后果。从今以后,我国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控制农药生产登记手段,作为名牌农药生产厂家的产品被假冒风险也一定会增加,最常见的“傍名牌”现象会愈演愈烈,随之增加的农药行政管理成本必然增加,监督并查处不法生产企业的案件可能会持续增加。
展望一下,散布全国各地的长期在农药领域兴风作浪者好像有了大显神通机会,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多年来被打击的许多不法农药从业者借机就可能穿上其农药生产经营合法化的马甲,大行其农药假冒伪劣、非法定制、定向推销诡计,欺骗善良的农民消费者,地下的农药车间可能公开登记,走向阳光。只要愿意,这些人都会千方百计骗来工商执照,先组织生产,或边生产边走安全、环保、农业登记、生产许可等程序。在农药生产还算不错的毛利诱惑下,大量的化工企业可能会临时性加入农药生产竞争,可明目张胆宣传推广以自己名义或借证制造农药产品,堂而皇之地不断开张,永远试产。无需等待取得全部审批手续,其生产的农药产品就可能通过较大的包装、借别人的牌子、假冒名牌混入农药市场,进而完成非法收益,从事其不正当竞争。浪迹农药“江湖”,游击式不断转移农药生产地点的麻烦在一些农药油棍来讲,可借机安顿。可以猜想,在一些省市、农药监管者看来,又可以“放水养鱼”了,那些农药小厂必须的安全、环保等农药生产手续可以永远在完善办理中。一些化工厂老板时不时可搞一两个农药品种来赚钱,而不用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了,手续申报不用着急的。
不难判断,如此展望未来,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一直致力于靠技术革新推进农药生产水平提升的合法企业来讲是积极性严重挫伤,对长期以来人们期望的中国农药市场秩序改观努力是个打击,对农药企业一直费心的名牌促进难题是雪上加霜。这些即将发生的农药生产乱局在多年从事农药打假维权的人士看来是非常明了的,在深刻了解我国农药生产现状的农资管理者来讲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
农药是粮食的“粮食”,关乎食品安全,不同于一般生产资料。农药生产企业登记后置设定所产生的风险最终都会转嫁到农民朋友身上,转嫁到国民身上。所以农药生产企业登记后置的政策是弊端大于利好,与生态文明相背,与民生幸福相碍,相关方必须充分考虑农药生产登记调整后的动态,如不能恢复农药前置可能,也要从细化此政策执行细则入手从严控制农药生产登记,这才是负责任的作为,才是真正体贴民众,科学发展农药产业的行为。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