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谷类作物眼斑病抗性研究有新进展

2010-12-08
qrcode

谷类作物眼斑病抗性研究有新进展

眼斑病是谷类作物的常见疾病,它会感染作物茎基,造成极大减产,因此防止此类疾病对农业经济意义重大,特别是西南欧以及美国西南部,秋季通常潮湿,极易发生眼斑病。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杀菌剂来控制这个疾病,除了造成环境问题,还存在着性价比不足的问题,所以改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由英国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英国粮食局以及GAGT种子公司合作进行的疾病实例研究,对疾病的产生和作物抗病特性的产生进行了研究。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在现存的商业化种植的抗眼斑病小麦品种中,几乎没有发生基因变异,很多情况下,具有中等抗病能力的小麦都是从一个单一基因Pch2中获得抗病能力的,这个基因最初是从一个法国小麦品种中获得的。

而眼斑病是由两种不同,但却又相互共存的真菌引起的,它们分别是Oculimacula yallundae和Oculimacula acuformis,研究表明,由Pch2基因所产生的抗性对这两种真菌的效果却不相同,对Oculimacula yallundae真菌的抗病效果要差许多。

并且由Pch2基因所产生的抗性也不能用来解释部分品种作物所产生的抗性,对这些产生抗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比对,并对遗传抗性进行特征确定表明,能对这两种真菌均产生抗性的来源并不是Pch2基因。

研究者对Cappelle Desprez小麦品系的抗性构成进行研究,对其中除Pch2 基因之外的其它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所产生的抗性对两种真菌均有效,并且在作物的播种期至成熟期均有效,比单一Pch2基因更有效。

因此,单一利用Pch2基因不能使作物产生足够的抗性来保护作物,因为还有很多眼斑病是由O. yallundae产生的,虽然目前在英国,眼斑病主要是是由O. acuformis产生,但是O. yallundae真菌则渐渐变得盛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遗传抗病技术研究方面,寻找其它的抗性产生源来对抗两种病原则显得十分关键。

研究人员也已对基因进行标记,以供育种人员使用,以期开发出商业品种。

眼斑病病原的抗性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过常规育种方法来开发抗性品种也耗时耗力,但是利用基因技术来对抗性构成进行解析,对产生抗性的相关基因进行标记和确认,却可以促进抗性品种的育种开发过程的。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