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南农农药3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现场会在如皋东台举行

来自分类:作家专栏
2014-06-19
qrcode

金浪翻滚,麦香飘逸。开镰在即,我们一行于5月26日驱车前往如皋和东台参加由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农农药”)组织的3个杀菌剂产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现场会。来自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梁帝允高级农艺师,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源超院长、周明国教授和董立尧教授,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陈怀谷研究员,江苏省植保站田子华站长、王茂涛副站长及各科室负责人,盐城市和南通市植保站站长及各区县站长及技术负责人等50多位代表亲临两地现场。参会人员的结构告诉我们,小麦赤霉病已经引起了从政府、科研院所,到推广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凸显了赤霉病在小麦病害中的重要地位。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扬花期遇雨极易流行。该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可致人畜中毒。DON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世界各国对小麦DON毒素污染程度均有严格规定。FAO规定麦粒中DON毒素超过1 mg/kg不能食用,超过5 mg/kg不能作饲料。我国的规定是:病粒超过4%不能收购,麦粒中DON含量超过1 mg/kg不能食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粮食安全,重点关注食品安全。“舌尖上的安全”已经成为从口头到行动的热词;习主席的“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让奋斗在农业战线上的每一位成员深感责任重大。

夏粮丰收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小麦是夏粮中的重中之重。“关注小麦,关注赤霉病”是本次现场会的潜台词。

3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突出

如皋现场会是这次活动的首站。该基地试验了两个还不宜公开有效成分名称、只以代号命名的新药,试验设在江苏省南通市粮棉原种场稻麦轮作区小麦试验田。试验共设9个处理。

20% NAU-2014-1 WP施药一次的用药量为25、50、75克/亩(制剂用量,下同),施药两次的用药量为每次25克/亩;60% NAU-2014-2 WP施药一次的用药量为80、120克/亩,施药两次的用药量为每次40、60克/亩;对照药剂40%多•酮WP施药两次,每次用药量为70克/亩。所有处理在扬花初期首次用药,间隔6天第二次用药,两次用药后25天调查防治效果。新药剂的所有8个处理均取得了优异防效,病指防效达93.47%~98.47%,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63.29%的病指防效。

盐城弶港农场使用40%戊唑•福美双SC进行药效试验。扬花初期喷药,4个处理均先使用一次150毫升40%多菌灵SC;其中的3个处理在第二天加施40%戊唑•福美双SC 60、80、100克/亩,间隔6天,重复用药一次。第二次用药后25天调查防效,加施40%戊唑•福美双SC的防效分别为60.4%、86.9%和91.44%。这3个防效皆为第一次喷施多菌灵后所增加的防效。

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可降低用工成本

据悉,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是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教授在承担和实施省科技支撑项目“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重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研发的新型杀菌剂,在低剂量使用两次和高剂量使用一次情况下,均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周明国教授介绍说,去年他们买了原药,在实验室配制了样品,到白马湖农场做试验。去年白马湖农场赤霉病发病率很高,病穗率超过50%,试验仍取得了好的效果。今年他们按照生产方法加工了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前者为单剂,后者为复配产品。试验不仅比较了与对照药剂的差异,还将按一倍推荐用量两次用药与两倍推荐用量一次用药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一次用药与其对应药剂低剂量、两次用药的防效类似。这是一个用药创新,因为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源非常紧张,一次施药可以降低用工成本。

由此,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不仅对赤霉病高效,而且一次施药可作为一项防治技术加以示范推广。

走进试验田,金黄的麦穗籽粒饱满,它们在微风中“雍懒”地摇曳着身姿。试验田女主人笑盈盈地介绍说,我们的试验田比邻田用肥少,主要是怕倒伏,如果用肥与它们一样,增产会更明显。

据周明国教授保守估计,此试验田的小麦至少增产5%。他说,后面我们还要来测千粒重,测麦粒中的毒素含量。

这次试验的成功再次为研究人员和企业增添了开发和推广的信心砝码。
 
  

如皋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防治小麦赤霉病现场会

40%戊唑•福美双SC一药可治多病增产幅度大

来到弶港农场,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弶港农场的试验由周庆高主任带队完成,他说:“这里选用了易感赤霉病的扬麦13,未设空白,是因为做给植保员培训看的,是为了向他们证明使用戊福的增产效果。”远远望去,这片麦田首先带给我们的就是“色差”。加用40%戊唑•福美双(以下简称“戊福”)SC的小麦更加金黄、亮丽,而对照小麦则显得灰暗。周庆高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刀切的。”周明国教授听罢补充说,有一年他们在射阳农场做试验,中间的对照长500米,一眼望去,刀切的场面非常壮观。据周庆高介绍,这种“色差”还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雨或收获时,反差更大,黄的更黄,暗的更暗,甚至对照的麦粒还会发出霉味。

“株高”是试验田带给我们的第二感官认识,处理田的小麦更高、更壮。梁帝允高级农艺师显然是现场会中最认真的,他一直在仔细观察、检查、对比、拍照。是他告诉我们,处理区的小麦茎杆还是绿的,而对照区已经完全枯黄。周明国教授始终带着他标志性的笑容说,戊福可以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麦粒充分灌浆,增加千粒重,同时还具有抗早衰和降低毒素的功能。正如周庆高主任所言:“使用戊福最大的看点就是增产。”

处理区麦穗更长、更大,籽粒大而饱满,麦芒因此呈张开状;而只用多菌灵的小麦麦穗小,且病穗、空瘪穗较多。周教授告诉我们,这种能明显能看出区别的小麦,千粒重起码增加10%以上。周庆高说,如果测产,增幅就更大了。因为不仅粒重增加,每穗的籽粒数也增加了。他强烈要求测产时要请公证部门参加,要不育种专家和植保推广部门难以相信。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显然不怕“秤”,甚至还渴望“秤”。南农农药倪志伟总经理似乎没太在意别人是否相信,他坚信事实胜于雄辩,他对戊福来年的推广计划已经成竹在胸了。

“戊福在农垦系统所做的试验已不在少数,增产幅度普遍在10%以上,大多数超过20%,有的甚至高达29%,粒重最高达52克。而且戊福处理的麦粒更香。”周明国还插曲道:“有一次,他们把两种麦粒带到我办公室去,结果老鼠先吃戊福处理过的麦粒,最后才吃未经处理的。”听罢,记者好生羡慕老鼠的分辨能力。

倪总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去年他们将不同处理的麦粒进行比较时发现,施用戊福的麦粒色泽鲜亮,麦香明显,而只用多菌灵的麦粒发暗,且闻不到麦香。

在总结现场时,江苏省植保站于淦军科长介绍说,为了充分证明40%戊福SC的防效,今年江苏省布了5个试验点,5点的调查数据都很一致,该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都达到90%以上,同时在宝应试验点调查对白粉病防效也较高。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南农人悉心对戊福配方和剂型的优化,使药剂表现出更好的防效。
 
 

弶港农场40%戊唑•福美双SC防治小麦赤霉病现场会

40%戊唑•福美双SC的市场优势

戊唑醇是拜耳公司1998年引入市场的三唑类杀菌剂,其高效、广谱、内吸性强。上市之初,它的市场发展就很快;而巴西大豆锈病的暴发使其得以迅速扩张;中国赤霉病的流行则充分挖掘了它在赤霉病防治上的功能。福美双是1984年即已上市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这是一个保护性杀菌剂,也具有广泛的杀菌谱。据研究,戊唑醇与福美双按一定比例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30%戊唑•福美双WP(5%戊唑醇+25%福美双)是南农农药开发的第一代戊福产品,它将两种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有效成分复配,不仅将保护和治疗作用集于一身,而且扩大了防治谱,并具有显著的保叶、抗衰和增产作用。

据周教授介绍,30%戊福WP自2005年上市以来,已经推广了9个年头,农垦系统一直在用,在大麦上用得更多,除千粒重增加外,大麦蛋白质含量下降,这样就可以直接用来做啤酒,而不需要再从国外进口。周教授说:“我们还希望朝农垦以外的系统推广。”

江苏农垦系统连续多年大面积示范应用和比较试验证明,抽穗前后使用30%戊福WP 2~3次,能增加产量10%以上,减少DON毒素污染85%以上。

在谈到30%戊福WP推广时,倪总说,以前我们在市场上存在一个误区,习惯首先考虑成本,所以降低了产品用量。如果提高戊福用量,不仅对小麦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效果明显,而且确保了对赤霉病的防效,从而可以保证小麦增产和安全。

40%戊唑•福美双SC(10%戊唑醇+30%福美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周明国教授研制的第二代戊福产品。目前南农农药已在申请该产品的登记,据倪总介绍,今年9、10月份有望拿到登记证。

40%戊福SC是对过去30%戊福WP的一次技术革新。它不仅从剂型上实现了升级,而且含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其中戊唑醇的含量翻了一倍。

新戊福的成本显然增加了,其竞争优势何在?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

周庆高主任认为,这要看投入产出比,戊福产品可使小麦增产10%以上,成本的增加显然只是小麦增值中的很小一部分。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董立尧研究员将戊福及其竞品进行了比较,他说,戊福的竞争品种首先是以多菌灵为代表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它们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位和老百姓的观念上,农民已经形成惯性,认为打赤霉病就用多菌灵、多•酮。现在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性很高,有些地方多菌灵已经扛不住了。而戊福与氰烯菌酯比的是效果和成本,目前它们在防治赤霉病上效果持平,而戊福更广谱,能增产,且具有成本优势。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直依赖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或其复配产品,在小麦扬花期喷雾防治赤霉病。由于长期、单一、重复使用多菌灵,导致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性不断提高。再者,多菌灵不仅不能减少DON毒素对麦粒的污染,而且其抗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

有研究表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虽能有效防治赤霉病,但它和多菌灵一样能显著刺激病菌产生DON毒素,使谷粒中的毒素含量与空白对照没有差异。

难怪倪总坦言,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能和成本,南农戊福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周明国团队在南农农药小麦病害防治药剂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背靠南京农业大学的南农农药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面已经走在了市场的前列。

30%戊唑•福美双WP是周明国教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周教授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曾于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产品已服务市场近10年。40%戊唑•福美双SC则是第一代戊福的升级版,它是周教授和南农农药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的结果。随着戊唑醇用量的提高,40%戊唑•福美双SC将可以更好地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如今,20% NAU-2014-1 WP和60% NAU-2014-2 WP已经接受了两年的试验检验,它们对赤霉病的优异防效以及一次用药技术有望使其在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记者问及这4个产品的关系时,南农农药一科技人员用了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我们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此文刊发于《农药快讯》第12期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