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1971年开发的除草剂。作为有机农药,它具有非选择性、无残留和低毒的特点,是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占据全球除草剂30%的市场份额。
2012年我国草甘膦产量39万吨,全球第一。而生产1吨草甘膦要排放5吨高浓度和大毒性废水,国家近年陆续出台了相关环保政策。过去3年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或者技术不强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行业经历了一轮去产能化过程后,逐步提升的开工率显示供需得到改善。13年5月27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草甘膦(双甘膦)生产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企业自查阶段是在7月30日前,而省级环保部门初审阶段在9月30日前,环保部复合并发布公告的时间段则会在年底前。到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面核查,并公告3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名单。核查重点在于“三废”排放及母液回收及过程控制等。
图表1 近年来国内草甘膦的相关政策
图表2 国内草甘膦产能产量:万吨
环保核查以浙江为中心并已向全国蔓延,查处力度相当严格,缺乏三证的企业勒令关停,个别农药登记证是借的或者建设不合理的厂家,目前正被调查当中,极有可能面临关停。面对严格的环保核查,中小企业进入两难之境。按照排放标准,1吨草甘膦用在处理废水上的投入达到2000-4000元,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如此高的处污成本。在2月份的时候,草甘膦稳定开工企业尚有25-26家,而受环保压力被迫停产和设备检修等因素影响,目前稳定开工企业降至19家左右。环保风波下,13年6月份以来我国草甘膦产量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滑趋势,其中6月产量为4.48万吨,环比下滑5%,7月产量为3.34万吨,同比下滑13%,环比下滑25%。而数据显示8月份产量基本与7月份持平。与12年的截然不同,可见环保影响之大。
图表3 12年以来我国草甘膦的月度产量走势
预计环保趋严下,草甘膦供给短期内不会宽松。不符合政策或技术不过关的小企业将会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具备规模优势以及掌握环境友好工艺的公司有望充分受益。草甘膦的生产工艺有甘氨酸法和IDA法两种,两种工艺的生产成本基本一样,但是甘氨酸法处污成本高,国际巨头孟山都以及国内的主要龙头企业(江山、扬农化工、沙隆达)采用环境友好的IDA法。甘氨酸工艺法除了处污技术难和成本高之外,副产物氯甲烷市场需求不振,也使得采用这类工艺的企业产量受限。
图表4 甘氨酸法生产工艺
图表5 IDA法生产工艺
图表6 草甘膦生产工艺对比
草甘膦主要应用于转基因作物,而转基因作物优势突出。其全球种植面积从96年的170万公顷推广至12年的1.7亿公顷,增长近100倍显示其全球化推广势不可挡。
市场有关转基因作物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情绪是没必要也没根据的。(1)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有17年之久,技术非常成熟。(2)多个权威机构已证实其安全性,欧盟指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3)经得起多次考验,例如2012年美国农业部通过严格考证,认为抗草甘膦转基因甜菜的安全性与一般的甜菜无异,因此解禁一系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甜菜。
图表7 转基因作物的五大优势
草甘膦主要针对转基因大豆和玉米,12年这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合计增速为8.3%,13年有以下三大看点:
1)13年6月中国批准发放了三个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的大豆中有约60%来自巴西和阿根廷,这将带来巴西相关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从而增加对草甘膦的需求。
2)转基因作物第二大国巴西首批复合性状大豆并商业化。
3)孟山都研发的抗旱玉米首次在转基因作物第一大国美国上市。
预计13年全球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合计增速有望达到10%,由于草甘膦主要针对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历史数据表明草甘膦需求增速与前两者种植面积合计增速基本是一致的,因此13年草甘膦全球需求有望在70万吨的基础上实现10%的增长。
图表8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经过09年到12年上半年的去产能化调整,草甘膦在12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迅速进入了景气上升通道,迎来了量价齐升的大好局面。
13年以来,随着环保核查在市场上的发酵,草甘膦迎来了持续景气。目前草甘膦环保核查仍在进行当中,草甘膦行业整体开工率在60%左右,其中主流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90%,而中小企业仅为30%-40%。需求端草甘膦海外采购旺季已到来,南美订单不断增加,供给端环保趋严已不可改变。短期看,草甘膦价格在环保压力和需求带动下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中长期看,受益于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推广,草甘膦未来需求稳增长有保障。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