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首页 / 文章详情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2013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来自分类:气候与病害
2013-04-15
qrcode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印发会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13年小麦、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害以及蝗虫、草地螟、粘虫、二点委夜蛾、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以贯彻落实农业部《2013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农办农〔2013〕3号)要求,切实做好2013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2013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3年全国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0亿亩次。为确保将小麦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虫口夺粮,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粘虫和麦蜘蛛等“四病四虫”, 防治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0%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力争达100%,防治效果85%以上,总体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和次要病虫,采取综合技术与配套措施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华北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
黄淮麦区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麦蜘蛛。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粘虫。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蚜。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赤霉病。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选用耐病品种。病害常发区应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耐病良种,如鄂麦、扬麦系列等耐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控制盲目引种高感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并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三是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病害流行威胁麦区,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抓住小麦扬花初期主动施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流行威胁大的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喷雾,要用足药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在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高抗药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其它病害偶发区,可结合麦吸浆虫、穗蚜、白粉病等病虫防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
以推进菌源区治理为基础,种子药剂处理和早春发生区控点保面为配套,春季流行区大区应急处置为关键的综合防控策略。一是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的种植,实施菌源区治理。西北和西南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和秋苗菌源区,采取生态治理、消灭自生麦苗、推广抗病品种、适期晚播、秋播拌种和秋苗防治等措施,降低菌源量,延缓病害扩散蔓延。二是全面推进种子药剂处理。大力推进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控制苗期侵染危害,减轻中后期流行威胁程度。三是实施分区应急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封锁发病田块,控点保面,减少外传菌源。西南、西北常年早发区、重发区前移防治关口,阻止菌源向黄淮海麦区扩散蔓延。西北冬麦区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海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3.小麦纹枯病
一是适期播种,控制冬前过分早播,减轻冬麦区冬前侵染发病程度,降低春季病情扩散流行基数;合理用种和密植,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减少病菌侵染。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控制小麦旺长;加强田间管理,早浇、轻浇返青水,雨后及时排水。二是播前药剂种子处理。种子药剂拌种或包衣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三唑类药剂。三是适期药剂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叶面喷雾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隔7~10天喷药1次,黄淮重发区需连喷2-3次。要用足水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白粉病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基础,采用铲除初侵染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冬前铲除初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密度,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播前实施药剂拌种或包衣预防。药剂拌种包衣同条锈病。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 一般可采用三唑酮拌种或包衣进行预防。也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安全性较好的唑类药剂拌种。三是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一般喷药1-2次。

5.小麦吸浆虫
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等防治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成虫羽化、产卵数量,控制危害。一是选用抗虫品种。吸浆虫重发区,因地制宜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包裹紧、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耐虫品种;或与油菜、蚕豆等作物实施轮作,以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危害损失。二是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带露水不要撒施毒土,另外,要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充分发挥药效。三是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6.小麦穗期蚜虫
严格把握防治指标,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益害比低于1:150头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病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7.麦蜘蛛
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和黄淮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药剂种子处理技术
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为重点,兼顾麦蚜、地下害虫、耕葵粉蚧、丛矮病(灰飞虱)等,采取技术方法统一、集中连片推进的方式,提高拌种或包衣对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部分苗期病虫的防治效果。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应严格把握拌种或包衣用药剂量、时间等,避免药害发生。同时拌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要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

(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针对条锈病,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扩散蔓延;对吸浆虫、麦蚜等要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坚决控制危害。

(三)关键季节气传病害预防技术
针对赤霉病,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对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流行威胁大的地区,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喷药预防。

(四)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交织发生危害的关键期,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虫,防早衰,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

五、关键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要规范性做好小麦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工作,及时准备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要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及时将监测预警与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二)做好宣传发动。针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增强基层干群关注和参与程度,增加群众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防治处置率和覆盖率。要充分用好一喷三防资金,及早做好应急防治物资和药械准备,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趋势,迅速实施应急防控。

(三)要强化防治指导。结合送科技下乡,专家指导等活动的开展,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各级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头,指导群众科学开展防治。要层层组织开展防治督查,确保监测预警、组织发动、督查指导、农资监管等工作落实到位。

(四)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培育和积极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联防联治;要多方争取防治资金,扩大专业化防治服务的覆盖面,力争小麦重大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控覆盖率达到30%。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