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冬前农作物病虫残留基数及小麦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农作物品种布局、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3年我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将偏重发生,发生程度略低于上年,发生面积约2.88亿亩次。其中小麦、水稻病虫总体偏重发生,油菜、棉花、玉米病虫总体中等发生,大豆虫害总体偏轻发生。预计2013年全省小麦、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主要病虫发生面积分别约为8500万亩次、13500万亩次、1100万亩次、2360万亩次、2730万亩次和600万亩次。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一)小麦、油菜病虫
预计2013年小麦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态势,全省发生面积约8500万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存在偏重流行的风险;蚜虫在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偏重发生;小麦纹枯病全省中等发生,其中沿淮麦区、淮北部分沙土麦田偏重发生;白粉病、叶锈病、吸浆虫、麦蜘蛛总体偏轻发生;沿淮部分稻茬免耕麦田、其它地区感病品种白粉病中等发生。预计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全省发生面积分别约为2000万亩、2500万亩、500万亩次、2500万亩、300万亩、700万亩。
预计2013年油菜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1100万亩次。其中油菜菌核病中等至偏重发生,蚜虫偏轻发生,预计全省发生面积分别约为600万亩和350万亩。
(二)水稻病虫
预计2013年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13500万亩次。其中“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仍保持偏重发生态势;纹枯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稻蓟马偏重发生;稻曲病在中迟熟单季稻,稻瘟病在皖南、皖西南、沿江、皖东局部稻区及沿淮迟熟单季稻感病品种有偏重发生可能;二化螟、双季晚稻稻曲病中等发生;灰飞虱、大螟、病毒病等其它病虫偏轻发生。预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灰飞虱、稻蓟马、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病毒病全省发生面积分别约为3000万亩次、2000万亩次、2100万亩次、600万亩次、800万亩次、2900万亩、600万亩、1200万亩、300万亩。
(三)棉花病虫
预计2013年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2360万亩次。其中棉盲蝽在沿江棉区、棉铃虫在沿江东部棉区、烟粉虱在淮北和沿江东部部分棉区、棉苗棉铃病害、枯萎病中等发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在沿江棉区偏轻至中等发生;棉叶螨、棉蚜、棉蓟马等其它病虫偏轻发生。预计棉盲蝽、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棉叶螨、棉蚜、棉蓟马、烟粉虱、棉苗棉铃病害、枯萎病全省发生面积分别约为450万亩次、400万亩次、200万亩次、200万亩次、240万亩次、120万亩次、120万亩、350万亩、260万亩。
(四)玉米病虫
预计2013年玉米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273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全省中等发生;棉铃虫在淮北部分夏玉米偏重发生;二点委夜蛾在淮北中、北部部分夏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蚜虫在部分感虫品种中等发生;褐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小斑病等其它病害偏轻至中等发生。预计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蚜虫、粗缩病、褐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和小斑病全省发生面积分别约为1000万亩次、300万亩次、80万亩、400万亩、50万亩、300万亩、600万亩。
(五)大豆虫害
预计2013年大豆虫害总体将偏轻发生,全省发生面积约6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偏轻至中等发生;蚜虫、豆天蛾轻至偏轻发生。预计全省大豆食心虫、蚜虫、豆天蛾发生面积分别约为300万亩、200万亩、100万亩。
二、预测依据
(一)小麦、油菜病虫
受去年秋季小麦主播期推迟和小麦越冬前期低温的影响,全省大部地区小麦纹枯病、蚜虫、麦蜘蛛发生基数偏低。1月中旬各地调查,小麦纹枯病病株率一般为分别为0.5%-3.9%,与近三年同期均值持平或偏低,部分地区略偏高。小麦蚜虫百株蚜量、麦蜘蛛平均每市尺行长(或百株)虫量较近三年同期均值减少30%以上。小麦吸浆虫近年在常发区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剥麦穗调查,泗县、太和百穗虫量为1.6头、1.9头,较近年三年均值低;灵璧、埇桥百穗虫量26.6头、19.3头,数量较高。
当前小麦苗情总体较上年同期偏弱,苗情对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等病虫发生有利。近年来,我省稻茬麦面积扩大,稻茬麦区小麦免耕、浅旋耕种植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越冬期存活和病害发生。小麦高肥水管理有利于小麦蚜虫、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沿淮、淮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多不抗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淮河以南麦区主栽品种扬麦、宁麦系列对小麦赤霉病抗性不强,有利赤霉病发生。今年我省小麦秋播期药剂拌种面积较大,对部分病虫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我省油菜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菌核病,若花期气候条件适宜,将利于该病侵染流行。
(二)水稻病虫
“两迁”害虫是我省水稻上的重大生物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特点,且我省以中稻为主的“四稻”混栽栽培制度、高秆大穗优质水稻品种、高肥水栽培措施,继续有利于两迁害虫的发生。2012/2013年冬季,境外虫源地中南半岛和泰缅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总体大气热量和水分条件对两迁害虫越冬存活和繁殖较有利。二化螟越冬前基数总体轻于近年,平均每亩冬前基数为1703头,比2011年减少6.6%;大螟平均每亩冬前基数为201头,数量缓慢上升;三化螟大多数地区未见虫。但我省水稻“四稻”混栽的栽培制度和普遍种植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其食料条件有利于螟虫发生。稻蓟马近年在单、双季稻秧田发生趋重,抗药性增强,稻田外杂草等寄主条件、高肥水栽培条件等有利于稻蓟马的发生为害。
近年来,稻瘟病在我省呈加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广泛种植的两系杂交稻和大部分粳、糯稻易感稻瘟病、稻曲病,若水稻抽穗期气候条件适宜,将有利于其流行。水稻纹枯病在我省常年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加之水稻品种普遍不抗病和高肥水栽培条件为纹枯病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寄主和田间环境。近年,水稻病毒病在我省发生普遍,局部发生较重,主要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据各地2012年11月中旬调查,一般越冬场所每亩灰飞虱为500-3650头,冬前虫口基数总体低于上年同期值。
(三)棉花病虫
我省抗虫棉种植面积达90%以上,对棉铃虫、红铃虫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近几年沿江东部棉铃虫发生量上升明显。无为2012年第五代平均百株残虫19.2头,是近三年均值的2.3倍。冬前挖蛹调查无为每亩蛹量33.3头,数量高。近年棉盲蝽在我省沿江棉区发生数量上升趋势明显。望江、太湖2012年9月份累计百株虫量为近5年同期均值的1.2倍、3.4倍。无为2012年第五代最高虫量2.7头,为近3年均值的1.4倍,越冬虫量普遍偏高。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烟粉虱近几年在淮北和沿江东部部分棉区发生量较大。棉蚜、棉花叶螨、棉蓟马近年发生一直较轻,发生基数偏低。
(四)玉米病虫
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近年在淮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菌源广泛存在。2012年我省玉米机收率达45.5%,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面积大,有利于玉米褐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田间菌源量积累,但压低了玉米螟、高粱条螟、桃蛀螟越冬基数。2012年11月玉米螟百秆残虫量一般为9.0-108.5头,较历年均值减少27.7%~69.1%;二点委夜蛾越冬虫量每平方米一般为0.1~0.2头,数量低。我省玉米主栽品种多不抗玉米粗缩病;部分品种(如郑单958、鲁单661、鲁单981、浚单20等)易感玉米褐斑病。
(五)大豆虫害
2012年大豆食心虫虫食率灵璧、太和分别为3.3%、5.7%,较近3年均值太和增加了103%。豆天蛾连续多年在我省轻发,发生基数较低。大豆蚜虫发生平稳。
(六)气象条件
2012年12月我省降水量偏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越冬存活和早春纹枯病病菌侵染发病。据气象部门预报, 2013年春季(3~4月)江北降水量较常年略多,沿江江南偏少,全省平均气温略高。汛期(5~9月)全省降水量总体接近常年略少,其中沿淮淮北偏少,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偏多,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略高。沿江江南高温日数(≥35℃)较常年偏多。春季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小麦病害、吸浆虫、棉苗病害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汛期气候条件总体对水稻主产区病虫害发生较为不利,对主产棉区棉铃虫和棉盲蝽发生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