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分离并鉴定出3个邻近基因,这些基因使大豆能够抵抗最具破坏性的病害。这些基因在染色体的某一段被称为Rhg1的结构上
并排存在,但是只有这一段在植物中被复制若干次之后植株才能产生抗性。
“根据世界范围内多年来的大豆的产量损失情况来看,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上最重要的病害,”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植物病理学教授高级作者安德鲁·本特说。“世界上的人口正由60亿激增至90亿,当我们试着养活全世界的人口时,大豆可作为蛋白质和食用油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线虫是顽强的对手,能在土壤中存活数年,高毒且持效期长的化学药品才能杀死它。”本特说。培育具有Rhg1这一遗传结构的大豆是防治孢囊线虫的首选防御措施,此类品种现已在全世界数百万英亩的土地上种植。但是直到现在,科学家对Rhg1 如何起作用知之甚少。不过最近在《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本特、研究生大卫·库克和包括伊利诺斯大学的马修·哈得孙在内的合作者揭示出Rhg1实际上包含了3个基因,这些基因共同起作用使大豆对线虫产生抗性。虽然Rhg1的单拷贝不能使植物产生抗性,但具有10个此种三基因结构的拷贝的植物在被线虫侵染地块中长势良好。鉴定这些抗性基因将有助于植物育种家迅速地鉴定抗性植物,加速培育更抗线虫的大豆品种。生物技术学家现在也可以利用这些基因提高大豆对线虫的抗性。
“这一新发现值得重视,不仅仅是因为Rhg1能控制一种每年在美国导致超过十亿美元大豆产量损失的病害,”本特表示。“彼此相邻的若干基因都控制相同的性状,这在微生物和真菌中确实常见,但在多细胞高等生物中则非同寻常。”
其次,虽然“多个拷贝数”现象——DNA片段的重复 —— 以前也发现过,“但此次的发现证明,事实上,多拷贝使基因变得高效。”
再次,多拷贝涉及的是一个三基因的序列,而非单个基因。“我们知道基因被复制,但如此小的基因区域被多次复制,这很不寻常,”本特说。“这是一种奇特的结构。”对于这三个基因如何击败线虫等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解决。因为其中的2个基因参与将化学物质转运至细胞内部和在细胞之间转运的过程,“一种易于得出的推论便是植物运送的物质存在差异,”本特说,“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化合物对线虫是有毒或者是线虫需要的。我们无法肯定是否植物毒死了线虫。也许它不能与依赖植物化学物质生存的寄生虫共存。”
“显然,是三基因结构的多拷贝使得大豆产生抗性,”本特说。“我们有证据证明是这三个基因的高水平表达使得植物产生抗性”而非基因突变。“事实是基因产生更多的产物,增强了植物的抗性。”更广义来讲,多基因拷贝越来越常见,因此,多基因重复却只有单一功能也会越来越常见。 “随着基因测序变得更便宜、更快捷,人发现此类拷贝数的变化比我们猜测的要平常得多,尤其是在植物中,”本特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有用性状的实际例子可用来解释,因为含有数个活跃基因的遗传结构的拷贝数是变化的。”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