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廖昌胜先生在第十二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上的讲题摘要。
未来非专利农药的世界是属于中国农化生产商的,因为他们生产品种最为丰富的产品,而且大部分所需的原材料亦在本土生产。但是,目前,中国农化生产商急需借鉴十五世纪海军上将郑和的合作艺术,深入海外市场产业链的下游,在产品登记、海外员工的聘用、与海外公司合作方面加大投资,以打开市场进入通道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与现在只制造原药及制剂并出口到海外拥有登记证的公司相比,这可使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及回报,但是由于某些产品或制剂都有很多生产商,以致产品价格被海外客户严重挤压,利润变得微薄,营运模式难以持续。
中国农化生产商需要打破一直以来海外公司对他们的产品及品牌的标签效应,即是所谓「中国制造」或「中国产品」。在海外经销商及农民的眼中,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产品是从哪一家中国农化生产商制造的。
中国政府向来主张中国农化生产商向海外投资。但是他们跟印度农化生产商不一样,就是中国农化生产商缺乏外语能力,海外文化背景认知以及对海外市场及公司的甄别,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向海外投资的难度。更甚的是,他们近期得到新的成功及财富增加使他们变得有些傲慢自大,他们必须明白到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拥有低廉的劳工及生产成本,但假如成本突然大幅提高,他们即将失去这个优势。相反,许多国际农化生产商的成功是基于科技上的创新及突破,以及国际市场策划成功而带来的可持续营运模式。
海军上将郑和在十五世纪时,策划了七次的远征,由中国到东南亚再到中东及东非,是在哥伦布起航发现美洲约一百年前。数以百计中国农化生产商应该借鉴和学习郑和的勇敢、管理、物流、外交技巧及远见,并尝试探索和发掘深入海外市场产业链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合作艺术。郑和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能力建立,沟通交流,协调及连续性,这些都应该被仿效及采用的。
郑和的成功并没有依靠手提电脑、iPads、手机及飞机。十五世纪的郑和在海外能够不依靠这些现代工具达成七个任务,并取得持续性的成功,那么在这个中国非专利农化生产行业里的现代郑和也应该做得到。太平洋科农已经开始了借鉴郑和的合作艺术并在澳大利亚开始市场实践。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