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首页 / 文章详情

197项农药杀菌剂授权专利深度剖析,涉及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氟吡菌酰胺、氯氟醚菌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

2025-03-29
qrcode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2024年众多新型农药杀菌剂化合物及组合物的专利授权。本文对2024年农药杀菌剂的授权专利进行全面盘点,深入剖析各类新型化合物、生物农药成分、原药及中间体合成技术以及组合物/制剂专利授权情况,以期为农药企业及行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新型杀菌潜力化合物专利授权情况


世界农化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共有超过50项新型杀菌剂化合物专利获得授权。专利发明授权信息显示,这些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特定病原靶标具有优异的防效,以及更优秀的作物安全性,为新农药的研发和创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从申请企业来看,这些授权的新型潜力化合物专利中,涉及先正达、FMC和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等跨国公司。其中先正达2024年授权的8项新型杀菌化合物专利,多申请于2019至2020年。这些专利涉及的化合物核心结构丰富多样,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衍生物、噻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和氮杂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衍生物等。各专利中的化合物在核心结构基础上,具有多种复杂取代基,部分化合物存在手性中心,可形成光学异构体或阻转异构体,为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FMC的3份授权专利的目标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涉及的噁二唑类、吡唑类和甲苯基类化合物均通过独特的核心骨架和丰富的取代基组合,展现出对不同真菌病原体的高效抑制能力。日本农药株式会社也有2项新型杀菌化合物专利在中国授权,两份专利的核心化合物都属于噁二唑类化合物,同时化合物结构中独特的半缩醛胺结构以及丰富的取代基组合方式是专利的重要创新点之一,使得化合物在杀菌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杀菌剂存在的耐药性、残留等问题。


其他大多数新型杀菌化合物专利均为国内农药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申请授权,其中农药企业主要包括沈阳中化与扬农化工、海利尔、中旗股份、湖南海利和利民股份等。


除上述知名农药企业,一家名为东莞市东阳光农药研发有限公司的公司2024年授权了十余项新型杀菌化合物专利。这家研发公司隶属于东阳光集团,该集团自1997年成立以来逐步构建涵盖医药、农药等领域的研发体系,集团累计申请专利超3500项,作为东阳光集团在农药领域的重要布局,公司通过专利积累与集团资源整合,在农药研发领域展现出技术储备与商业化潜力。新授权的十项新型杀菌化合物专利,针对不同的三唑类衍生物、噁二唑类衍生物等进行了系列专利申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利布局。

 
1.png

2.png


除上述专利文件中明确披露化学结构通式的潜力型化合物质,2024年还有多项针对根结线虫、蚜虫及蓟马等特定靶标的新型生物杀菌剂应用专利通过授权批准,主要微生物成分涉及贝莱斯芽孢杆菌、假真菌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简单芽胞杆菌、球孢白僵菌和哈茨木霉菌等十几种新型菌株。除此之外还有有机衍生物、挥发油、天然化合物、核酸农药等非微生物成分。这些生物产品针对特定病害靶标表现出优异的市场应用潜力。

 

新型生物农药专利

3.png

4.png


原药/中间体化合物合成专利授权情况


在杀菌剂原药及其中间体化合物的合成制备授权专利领域,涵盖了众多重要品种,包括丙硫菌唑、氟吡菌胺、氟吡菌酰胺、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环丙唑醇、醚菌酯、肟菌酯、叶菌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精甲霜灵、甲基硫菌灵、啶酰菌胺、灭菌丹和克菌丹等。

 

众多企业积极投入资源,致力于大宗杀菌剂品种的制备工艺改进研究。例如,江苏七洲、辽宁众辉和泰州百力化学均在丙硫菌唑中间体的合成制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分别获得了5项专利授权。其中,2-氯苄基-(1-氯环丙基)酮、1-氯-2-(1-氯环丙基)-3-(2-氯苯基)-2-丙醇、2-氯-1-(1-氯环丙基)乙酮等关键前体物质,以及1-乙酰基-1-氯环丙烷等重要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均通过专利得到了优化。这些专利从不同角度出发,或通过改进反应装置实现连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性;或通过改变反应路线,避免使用危险试剂或苛刻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与风险;或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催化剂,提升原子经济性和收率,为丙硫菌唑的高效合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路径。

 

嘧菌酯作为另一重要杀菌剂品种,其原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同样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并获得了多项授权专利。颖泰嘉和的4项专利涵盖嘧菌酯原药的结晶方法、中间体合成工艺及整体合成技术优化,通过创新结晶技术和高效催化剂体系,提升原药质量和中间体收率,降低成本和杂质。广信股份、快达农化和泰州百力化学的专利都涉及了催化剂的创新,其中广信股份的专利CN114957134B提出使用五环唑类化合物(如N‑甲基咪唑或戊四唑)作为催化剂的嘧菌酯合成方法,有效减少二聚体杂质,提高纯度和收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合工业化生产;泰州百力化学的专利CN114989099B采用碘化亚铜、铜粉与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体系作为催化剂,制备高产率嘧菌酯。快达农化的专利CN116120241B通过复合催化剂(三乙烯二胺和三乙胺)及优化反应条件,显著提高嘧菌酯中间体的合成效率和纯度,将双醚化杂质含量降低至0.5‑1.0%,中间体收率高达95%。

 

除丙硫菌唑和嘧菌酯外,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肟菌酯、醚菌酯、环丙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品种也各有多个化合物或其中间体制备专利获得授权。这些专利的授权,进一步丰富了杀菌剂合成领域的技术储备,为相关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工艺选择。

 

另外,部分企业在多个杀菌剂品种的原药与中间体的合成都有专利研究成果取得授权,例如,颖泰嘉的专利多数集中在嘧菌酯上,但也取得了1项吡唑醚菌酯中间体1-(4-卤苯基)-吡唑烷-3-酮的的制备方法专利;辽宁众辉则在多个杀菌剂品种上取得了丰富的专利成果,包括2项戊唑醇和肟菌酯的原药合成专利,以及2项丙硫菌唑中间体、4项肟菌酯/醚菌酯中间体、3项环丙唑醇中间体和1项戊唑醇中间体合成专利。江苏七洲在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合成中间体方面,分别获得了2项合成专利授权。

 

在新型专利期杀菌剂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专利授权方面,氟吡菌胺、氟吡菌酰胺、氟醚菌酰胺和氯氟醚菌唑等品种备受关注。其中,拜耳公司申请授权的制备氟吡菌胺的方法专利(CN111372919B),专利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制备方法,通过雷内镍氢化获得的取代的2‑(氨基甲基)吡啶衍生物为起始原料,与特定的苯甲酰氯反应,经过一系列优化的步骤制备氟吡菌胺,适于大规模生产。齐鲁晟华的专利CN117417293B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氟吡菌酰胺合成路径。该方法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过氰基取代、化学还原和酰化等优化步骤,最终高效合成氟吡菌酰胺,最终产品的纯度能够达到98.16%以上,甚至在某些实施例中达到99.12%,具有显著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中农联合作为专利权人之一取得了1项其创制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改进的的合成方法专利CN115043774B,通过采用固体光气代替氯化亚砜,优化了酰氯化反应条件,实现了尾气的资源化利用,避免了含盐废水的产生,降低了环保压力和生产成本,为氟醚菌酰胺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涉及氯氟醚菌唑的有5项中间体专利授权,其中帕潘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4项专利涉及的目标化合物均为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乙酮,这是是氯氟醚菌唑的直接前体。尽管目标化合物相同,但每项专利采用了不同的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多种选择。辽宁大学的专利CN115677472B目标化合物为2‑溴‑1‑[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乙酮,也是合成氯氟醚菌唑的中间体,通过酯化、醚化、水解、酰化、重氮化、歧化、取代和格氏反应等多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收率87.0%,最终产物氯氟醚菌唑的总收率可达69.7%。


原药

5.png


中间体

6.png

7.png


组合物/制剂专利授权情况


杀菌剂合物及单剂研发专利是数量最多的授权类别。2024年不完全统计有超过113项杀菌剂组合物(含十余项种子处理)或单剂专利获得授权。其中一些专利通过特殊的制备工艺和添加特定的助剂,提高了药剂的稳定性和持效性。


从申请企业/专利权人来看,涉及到的农药企业众多,涵盖了海利尔、润丰、扬农化工、中农联合、中农立华、中山化工、利尔化学、农心作物、顺毅股份和科赛基农、丰乐农化;等等。


从专利产品视角出发,海利尔及其旗下子公司在新型专利杀菌剂品种的复配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其涉及的新型化合物品种丰富多样,包括Flufenoxadiazam、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氟茚唑菌胺、Isoflucypram、Aminopyrifen、fluoxapiprolin、氟菌螨酯等。其他农药企业在专利化合物的组合复配上虽不及海利尔覆盖面广泛,但也取得了多个组合物专利,涉及的专利成分还包括氟吡菌胺、三氟吡啶胺、氯氟醚菌唑、氟苯醚酰胺、氟醚菌酰胺、Ipflufenoquin、dichlobentiazox、香草硫缩病醚,等。


2024年氟唑菌酰胺新授权的组合专利共计7项,其中4项来自海利尔。海利尔的2项专利(CN114586791B、CN114586793B)将其作为主要成分,分别与腈苯唑/唑菌酯、唑嘧菌胺进行复配研究。此外,上海悦联将其与四氟醚唑组合研究,取得了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CN115886011B);科赛基农则将其与精甲霜灵及吡唑醚菌酯组合,取得了一种三元复配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应用专利(CN117441738B),该专利对水稻病害具有卓越的防治效果,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氟茚唑菌胺的复配组合专利授权方面,海利尔同样表现突出,将其与多抗霉素或井冈霉素、苄啶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或乙嘧酚复配,取得了多项新组合专利(CN114766493B、CN116138260B、CN114711240B)。江苏七洲将其与戊唑醇复配取得了复配专利(CN115669669B),进一步丰富了氟茚唑菌胺的应用组合。


氟吡菌酰胺作为组合成分之一的授权专利有4项,其中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申请授权了一种氟吡菌酰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专利(CN114557342B),该专利采用界面聚合法构建微胶囊囊壁,通过高分子预聚体包裹氟吡菌酰胺油滴,形成稳定的微胶囊结构。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氟吡菌酰胺制剂多为普通悬浮剂,微胶囊悬浮剂尚未广泛商业化,作为国内首次公开的氟吡菌酰胺微胶囊悬浮剂制备方法,该专利或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


在大宗过专利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是被频繁组合的品种,其中吡唑醚菌酯尤为突出,共有11项相关专利(含1个吡唑醚菌酯纳米微胶囊)。它与氯氟醚菌唑、氟唑菌酰胺+精甲霜灵、咯菌腈+精甲霜灵、腈菌唑、氰霜唑、氟环唑和丙环唑,以及生物成分壳梭孢菌素、小白菊内酯等均有复配研究,防治靶标涵盖了多种农作物的病害,包括水稻的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葡萄的霜霉病,柑橘的炭疽病,草坪的褐斑病等,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组合潜力。


丙硫菌唑组合专利有5项,其中润丰股份将其与克菌丹、丁苯吗啉进行复配(CN118355915B),既扩大了杀菌谱,又能互补增效,提高了杀菌效果。此外,针对小麦茎基腐病(CN115039785B)、车前草穗枯病(CN115152780B),有两项含丙硫菌唑的组合专利授权,其中安徽农科院取得的丙硫菌唑与抑霉唑的药剂组合专利,对小麦茎基腐病明显增效,兼有速效和长效的功能。


苯醚甲环唑的组合专利也有5项,主要与氯氟醚菌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组合,此外还有与吡虫啉组合的种子处理专利。


杀菌组合物/单剂/种子处理专利

8.png

9.png

10.png

11.png

12.png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