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首页 / 文章详情

全球化工领域″收缩潮″席卷全球:裁员、关厂、剥离非核心业务...... 中国企业能否从中捕捉关键警示?

来自分类:行业观点
2025-02-14
qrcode

陶氏化学全球裁员1500人、巴斯夫关闭百年工厂、拜耳剥离非核心业务……这场席卷欧美化工巨头的″收缩潮″,看似是外部市场的短期震荡,实则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强烈信号。


作为全球最大化工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企业能否从中捕捉关键警示?在产能过剩、绿色转型、技术卡脖子等多重压力下,中国化工业又该如何破局?


近日,陶氏化学的一则裁员消息在化学工业界掀起波澜。这家美国化工巨头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500人,作为每年节省10亿美元成本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将视角放到全球化学工业领域,陶氏裁员并非个例,它是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欧洲化学工业正深陷泥沼,高昂的能源和原料成本、日益增加的环境与监管负担,以及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的行政障碍,让众多企业举步维艰。巴斯夫过去两年一直在削减成本,关闭德国工厂、出售部分业务;拜耳也裁减了约5500个岗位。


深入分析陶氏裁员背后的行业警示,能发现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成本控制与产业转移方面,欧洲高昂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开始调整布局。


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副总干事 Sylvie Lemoine 表示:″欧洲化学工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仅在过去两年,欧洲就损失了约 1100 万吨的化学品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可能有 1万到 2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


美国Progressio Global化工行业顾问Victoria Meyer指出,目前在欧洲经营制造公司的成本非常高,主要是因为能源和原料成本以及环境和绿色政策。″Meyer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内,全球的化学行业将大不相同。


警示一:警惕″低端产能陷阱″,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


欧洲化工巨头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依赖能源和成本优势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尽管中国化工产值大约占全球40%,但高端产品自给率不足50%,电子化学品、特种材料等领域仍严重依赖进口。若继续沉迷于″大而不强″的扩张逻辑,可能重蹈欧洲″关闭旧产能却无新动能″的覆辙。


破局策略:


  • 政策端严控低效产能:参考″双碳″目标下的产能置换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行″动态清单淘汰″,倒逼企业升级技术。

  • 企业需锚定″隐形冠军″赛道:聚焦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膜、生物基聚酯等细分领域,以″专精特新″打破垄断。


警示二:绿色转型需″硬科技+场景落地″双轮驱动


欧洲绿色化工受挫的教训表明,仅靠政策口号或单一技术难以实现转型。中国虽在光伏、锂电池等领域领先,但化工行业绿色技术(如碳捕集、绿氢制氨)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且缺乏规模化应用场景。


破局策略:


  • 打造″技术-产业-市场″闭环:建立国家级绿色化工中试基地,推动高校、企业与终端用户(如汽车、建筑行业)联合攻关。

  • 探索差异化碳定价机制:对采用绿电、生物原料的企业给予碳配额奖励,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创新。


警示三:全球化竞争升级,需″防守+进攻″双线布局


中东依托廉价能源狂砸千亿建石化城,印度以″制造替代″争夺中低端市场,欧美则通过″碳关税″筑起绿色壁垒。中国化工企业面临″高端突围难、低端守不住″的双重夹击。


破局策略:


  • 对内构建″区域协同生态圈″: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化工集群从″地理集中″转向″技术协同″,共享研发平台和物流网络。

  • 对外实施″精准出海″战略:针对东南亚市场输出成熟技术(如煤化工),在欧美并购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如德国特种胶粘剂企业),规避地缘风险。


陶氏裁员背后,是全球化工产业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绿色+韧性″综合较量的分水岭。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机遇。唯有放弃″赚快钱″思维,在核心技术上死磕、在绿色转型上敢赌、在全球布局上谋势,才能在这场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藏 打印
邮件分享

0/1200

0/1200

相关文章推荐换一换

热搜产品

产品名称:
公司名称:
产品简介:
链接地址:
订阅 评论

订阅 

订阅Email: *
姓名:
手机号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