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石油石化的最新产业报道指出,在世纪大变局之下,化工巨头纷纷采取裁员、停产、并购等多种方法应对″艰难时世″,大量中小企业则被卷入破产潮,中国化工身处其中亦遭遇寒流: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有1000多家化工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走向破产,仅今年9月和10月宣布进入破产程序的山东地炼企业已超过4家。
报道提到,行业可能面临一个与从前非常不同也更加艰难的发展周期。
这个预测与此前众多机构评估的化工行业正在走出底部周期、企稳回升有出入,叠加今年8-10月化市旺季不旺(甚至低于上半年行情)的市场表观情况,以及频繁传出的大企业闭厂、裁员、并购调整新闻,可以预见全球化工的动荡仍将持续,行业即使不会面临漫长的艰苦十年,仍然需要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而这其中美国大选、川普上台,将加剧贸易动荡,为化工真正回暖平添变数。
相关走向趋势总结如下:
产能持续出清,谨慎加码投资
首先需求大概率持续疲软,疫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存在,市场低迷下,俄乌冲突引爆的能源危机再度重创化工产业链与供应链,截止目前,消费降级、经济复苏缓慢成为全球各经济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将长期影响化市行情格局。
其次,重点化工市场如中国、欧盟等,持续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这个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依赖旧经济支柱拉动增长的化工相关领域将长期面临刚需不振。
以我国为例,新旧动能转换下,以往靠基建投资拉动化工发展的效应已经减弱,同时房地产不振,内需消费处于低谷,也导致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偏弱、内循环拉动远不及预期。需端格局深刻影响供端,与地产紧密相关的涂料行业,在2023年有超过50000多家工厂关张。
需端长期疲软更凸显供端产能过剩隐忧。ICIS化工业务分析副总裁亚历克斯·利德贝克公开表示,″目前的产能过剩是前所未有的,除非出现大规模停产,否则市场不会在短期内重新平衡大多数产品。″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也表示,″化解石化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落后和小规模产能被清除或者置换,全球性的化工企业也在不断推进闭厂停产,比如近日,旭化成决定终止子公司PTT Asahi Chemical Co, Ltd (PTTAC)的运营并拆除其工厂设施(泰国工厂)。盛禧奥(Trinseo)已同意从其位于德国施塔德的工厂向Deepak Nitrite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提供聚碳酸酯(PC)技术许可以及所有专有PC生产设备,供其在印度使用。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的产能过剩不仅存在于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等领域,1.4-丁二醇、EVA、POE、己二腈、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66以及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的碳酸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产品的在建、拟建产能都令人惊讶,对加码投资应该更加谨慎,化企需要在行业动态发展中,灵活调整规划产能。
巨头持续聚焦,代表未来风向
今年下半年以来,化工行业发生了多起重大变动,巴斯夫、赢创、陶氏、朗盛和科思创等国际巨头纷纷宣布重组或推出新战略,期望在变化中抓住机遇,获得新的增长。
具体到巴斯夫,近期宣布卖掉经营多年的油气公司Wintershall Dea的勘探与生产业务,并称此举是其实现逐步退出油气行业目标的重要一步。
根据国际化工巨头发布的上半年财报,利安德巴赛尔、英力士、北欧化工、阿科玛等企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巴斯夫这样的″全能″化工企业业绩却在下降。因此,放弃高成本资产,锁定高增长领域成为巴斯夫的必然选择。面对市场和环境的转变,巴斯夫选择卖掉Wintershall Dea公司、路德维希港部分业务等资产,将关注点转向新能源相关材料与特种化学品市场。
无独有偶,赢创核心聚焦战略,瞄准的也是特种化学品领域;而朗盛退出最后的聚合物业务,快速转型为纯特殊化学品公司。日本化企也是持续加码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国内新材料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则是为数不多在行业寒冬依然活得滋润的化企。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