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4月中旬以来,江淮、黄淮、华北等主产区小麦相继进入孕穗、抽穗扬花和灌浆期,随适宜危害生育期到来和温度稳定上升,蚜虫发生面积迅速扩大,虫口密度急剧上升,局部出现高密度田块,穗期蚜虫偏重至大发生的态势明显。
一、 发生面积迅速扩大
4月以前,小麦蚜虫主要发生区域为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发生面积增长平缓,全国每周新增发生面积为200-400万亩;截至3月29日,全国累计发生面积为2030万亩。进入4月份,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麦区蚜虫相继进入普发期,全国发生面积增速加快、增幅加大。4月的前三周全国每周新增发生面积分别为530万亩、879万亩、1331万亩,最近两周(4月末和5月初)全国每周新增发生面积达到3320万亩和4321万亩。以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省近两周发生面积增长尤为突出,各省周新增面积都在400万亩以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最近一周新增面积分别达到980万亩、930万亩、824万亩和775万亩。截至5月3日,全国累计发生面积已达1.24亿亩,约占全年预测发生面积的50%左右,穗期蚜虫已进入危害盛期。
二、虫口密度急剧上升
自4月中旬末至5月初,江淮、黄淮、华北麦区田间平均百株蚜量急剧上升。其中,安徽、江苏、河南、山西增长2-6倍,河北、山东增长10-25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江淮黄淮华北麦区田间蚜量增长动态
|
省份
|
平均百株蚜量(头)
|
5月3日比4月19日增长倍数
|
4月19日
|
4月26日
|
5月3日
|
安徽
|
86.8
|
283.7
|
466.8
|
5.4
|
江苏
|
30.0
|
50.0
|
85.0
|
2.8
|
河南
|
52.5
|
111.5
|
220.9
|
4.2
|
山东
|
6.6
|
44.7
|
156.7
|
23.7
|
山西
|
15.5
|
25.0
|
75.0
|
4.8
|
河北
|
2.0
|
4.5
|
23.5
|
11.8
|
天津
|
1.0
|
10.0
|
270.0
|
270.0
|
北京
|
0.4
|
9.6
|
69.2
|
173.0
|
三、局部出现高密度田块
目前,安徽沿淮和淮北、河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出现高密度田块,平均百株蚜量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局部田块最高百株蚜量超万头。
安徽沿淮淮北如谯城、萧县、临泉、埇桥、五河、蒙城、凤台、太和、淮上、明光等地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1841.1头、1049.1头、852.5头、842.2头、764.6头、744.2头、578.0头、489.8头、451.3头、445.0头,局部田块密度高达3000-10000头,是近三年同期均值的2-6倍。
河南南阳、焦作、平顶山等市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738.6头、516.7头、448.8头;最高百株蚜量,博爱、汝州、鲁山、宝丰达2万-3万头,许昌县为1.2万头。
山东临沂、菏泽、济宁等市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556.5头、421.0头、320.0头,最高百株蚜量1000-3000头,蚜量高于常年同期、接近上年。
国家气候中心春季气候预测及国家气象中心未来十天天气预测,5月上中旬,北方大部冬麦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华北、黄淮麦区多为晴热、少雨天气,对蚜虫的繁殖危害十分有利。预计下一阶段,江淮、黄淮南部将进入穗期蚜虫危害高峰期,蚜量还将明显上升;黄淮北部、华北南部将进入始盛期,蚜量将陆续达到防治指标。各地要加强田间监测,抓住防治适期,落实“一喷三防”,及时、有效控制蚜虫为害,确保小麦高产优质。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