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生态调控植保新模式研究″围绕枸杞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将枸杞蛀果蛾的发生规律与可持续防控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着力解决枸杞生产中蛀果蛾蔓延为害及防治难度大的″卡脖子″问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枸杞蛀果蛾的光生物学习性及其诱捕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
近年,在气候变化、灌溉模式、田间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枸杞蛀果蛾的为害情况呈现区域性、差异化发生的态势。据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锋研究员介绍,枸杞蛀果蛾,属鳞翅目,麦蛾科,是枸杞的专食性害虫,在宁夏一年发生3-4代,于1973年在中宁县首发为害,被害果达30%,1974年继续为害,在宁夏中宁县调查,被害枸杞七寸枝梢达10%~30%,之后,基本处于零星发生水平。枸杞蛀果蛾不仅以幼虫钻蛀枸杞花蕾或果实直接为害,还通过钻蛀枸杞结果枝条,使新发结果枝的嫩梢停止生长而严重影响结果量,造成减产并影响枸杞品质,进一步导致枸杞盛果期产量的下降。由于幼虫钻蛀为害过程及栖境场所隐蔽,整个生育期幼虫的虫体不容易被发现,基本只以成虫期暴露,而成虫活跃、个体小、飞翔敏捷、善于躲藏隐蔽,习性和栖境多样,生产上只见其为害状,却很少能看到成虫虫态,在田间很难观察到成虫,长期以来未能对其开展调查监测。因其不同时期的为害部位不同,为害方式又较为特殊,关键防控环节把握不准,防治虫态难以触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枸杞蛀果蛾的为害日趋严重,防控难度很大。
田间试验
近年来,随着枸杞的规模化连片单一种植和集约化管理,枸杞田间的小气候和枸杞蛀果蛾的生境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枸杞蛀果蛾为害程度逐渐上升,再度发生严重为害,演变成为枸杞上最重要的一类害虫。田间调查发现,其为害遍布宁夏枸杞产区,为害严重田块受害株率达50%以上、单株枝条受害率在30%以上。当前,随着枸杞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进程的加快,枸杞蛀果蛾的为害继续加重,为害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已蔓延至甘肃、新疆、青海等枸杞产区,成为国内各大枸杞主产区为害最严重、最难防治的害虫。
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新颖可替代、防控效果更好、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劳动强度更低、可操作性更强的新技术,进而形成综合防控技术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生态调控植保新模式研究″,根据枸杞蛀果蛾在枸杞全生育期为害隐蔽但成虫期暴露的发生特点,以成虫虫态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了成虫的光行为学特性研究与示范,为枸杞蛀果蛾低碳、高效、生态可持续防控探索出了新的技术途径。
枸杞蛀果蛾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确定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始期和盛期,是判断越冬代成虫产卵和第1代幼虫为害期的重要依据。为掌握枸杞蛀果蛾成虫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有效防控,在多年研究基础上,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制了便携悬挂式太阳能光控诱虫装置,在解决了诱虫光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诱捕效率,又深入开展了不同色泽捕虫材质对枸杞蛀果蛾成虫的诱捕效果试验研究,使整个装置得到了优化改进。通过对枸杞蛀果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及其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研究,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的及时防控、有效减少全年发生基数、最大程度降低危害损失提供了技术依据。
试验效果
采用此项技术,只需于成虫发生期来临前,按要求在田间布置好诱虫装置,成虫发生时则纷纷被捕获,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阻止了成虫的后续产卵为害。与以往化学农药防治措施相比,具有害虫不产生抗药性、提高靶标精准性和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