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生物育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到显著提升产量、增加植株的抗虫和抗药性以简化农业生产过程,小到收获更健康的高油酸大豆、富含更多维生素C的生菜、收获后储存时间得以延长的番茄…… ″基因剪刀″让这一切变得不再遥远,也在深刻变革着传统农业。
提起基因编辑技术,很多人会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转基因技术混为一谈。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就与争议相伴。尽管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尚无定论,但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弥合产业界和公众的信任裂痕。
与传统的转基因育种相比,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中不引入外源物种的 DNA ,而是对原有物种的 DNA 进行修改,这使得基因编辑更类似于传统农业中的杂交育种技术,但却能以更迅速、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减少了与传统转基因技术相关的一些潜在问题和争议。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种子安全事关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事关农业经济。然而,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并非种业强国。长久以来,高端种子的核心培育技术被外国公司所垄断。
近年来,CRISPR-Cas9、TALEN等基因编辑技术工具的出现,让育种的研发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使生物育种商业化成为可能,吸引了大批企业和创业者进入这一赛道,也让后发者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实现反超。
2022年1月24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主要针对没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将依据可能产生的风险申请安全评价。指南简化了基因编辑作物商业化生产的审批流程,减少了转基因作物在中国投入商业使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业内认为,该指南的出台打开了国内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大门。
2023年被称为我国基因编辑育种商业化的元年。随着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和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领域正迎来新热潮,中国有望在生物育种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2023 年 4 月,中国首个大豆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获批,同时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进一步明确基因编辑植物的分类标准和评审细则。这标志着中国基因编辑育种正式进入产业化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众多中国本土公司投入了基因编辑育种的热潮。除了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隆平高科、大北农等上市公司,诸多初创公司亦表现亮眼。例如,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担任首席专家的舜丰生物于2023 年获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由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专家张启发院士和″国家特聘″专家周发松共同发起的双绿源则致力于以生物育种基因芯片为核心,以植物全生育期智能育种工厂为载体,打造基因组智能育种系统。
后起之秀齐禾生科由著名基因编辑科学家高彩霞任联合创始人。在基因编辑底层新工具挖掘、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工具优化、安全高效递送系统开发以及突破性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还有专注于花生种子研发的弥生生物、博瑞迪生物、未米生物、艾迪晶生物和百格基因等公司。
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甚至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科研和产业界如何实现更高效快捷的联动、如何在不同国家迥异的监管政策夹缝中谋发展,是所有基因编辑育种企业需要作出长远打算和考量的方面,更关乎中国种业能否借助基因编辑这一新兴技术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目标。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