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2023年7月21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了《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供销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供销合作社,财政部各地监管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进一步完善救灾农药储备管理工作,我们对《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一、《办法》颁布的重要意义及如何贯彻落实《办法》
1.《办法》颁布的重要意义
储备粮、储备肉、储备油……国家还有哪些储备?近日,为建立国家救灾农药储备制度,保障粮食作物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用药需求,做好国家救灾农药储备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了《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正式出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及时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确保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增产增收提供了植保防治病虫所需农药的应急准备和稳定的物资供应保障;更是给全国广大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者等″新农人″带来了福音,因为他们是种植粮食作物,确保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和主要贡献者,他们经营种植粮食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更是帮助他们解决了农业生产上急难愁盼的粮食作物病虫防治所需农药的供应问题,方便他们能及时买到对路药剂,适期开展防治,精准用药,提高防效,从而调动了他们种粮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种好粮的信心;也更使他们对未来进一步多产粮、创高产、多增收更放心、更定心、也更省心;同时也有利于基层县(市、区)级植保部门更好的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发布情报,为粮食种植者把脉开方配药,开展指导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真正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和依法植保″理念的整体推进,更好促进粮食高产稳产、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否则没有储备救灾的农药也就成了巧媳妇无米之炊,县级植保部门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什么事都干不成。
2.如何贯彻落实《办法》?
《办法》提出,国家救灾农药储备遵循企业储备、政府补助、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运行原则。国家救灾农药储备任务由企业自愿承担并自负盈亏,所需资金可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申请贷款解决,中央财政给予资金补助。中央财政按照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对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给予资金补助。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资金采购农药时,应优先采购国家救灾储备农药。
储备什么样的农药?《办法》明确,国家救灾农药储备品种选定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常规农药与新型农药相结合,主要用于满足年度重大突发病虫害防治用药需求,并兼顾多年不遇非常见重大突发病虫害救治用药需求,国家救灾农药年度储备时间为12个月。针对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作物重大突发病虫害防控需要及发生趋势预测,由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提出年度具体储备品种意见。
承储企业需满足什么条件?《办法》提出,国家救灾农药储备承储企业兼顾大型农药生产、流通企业,应具备5项基本条件:一是在中国境内具备农药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正常;二是实缴资本原则上不低于 3000万元人民币;三是近3年每年农药销售收入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以年度审计报告为准);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和环保要求,具有与储备规模相适应的仓储能力;五是银行信誉优良。
储备工作如何落实?《办法》指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根据形势变化,确定国家救灾农药储备规模。农业农村部确定储备品种及形态,组织选定承储企业,下达储备计划及动用指令。供销合作总社配合农业农村部做好承储企业选定、事中事后监管、宣传引导等相关工作。
国家救灾农药储备的如何使用?救灾农药储备品种选定主要用于满足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救灾需要,并兼顾其他病虫疫情特殊用药需求。届时由农业农村部根据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形势,组织专家研究提出国家救灾农药储备品种、形态和数量,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国家救灾农药年度储备时间为12个月;采取原药和制剂储备相结合,以原药储备为主,但制剂储备不得低于20%。
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农药广泛应用保护了粮食生产
众所皆知,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农业生产资料,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卫生等领域控制有害生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没有农药,农作物每年将减产30%以上。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农药提高粮食产量作为防治病虫草害、保护作物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化学防治作为防治农业病虫害的主要手段,80%-90%的农业病虫害依赖化学农药,尽管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生物防治、农业防治、遗传不育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显示了光明前景,但是很多方法不完全稳定可靠,往往只能作为综合防治的一部分,甚至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化学防治仍然是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是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在安全间隔期严格执行。
2. 植保防灾减灾离不开农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目前,世界上还有7%(4亿多)的人口遭受饥饿,困惑人类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粮食。世界对粮食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持续增加。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为解决十三四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粮食由严重不足发展到自给有余。自1983年开始,二十多年成为食品净出口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几年连增″,农药保驾护航功不可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结构的升级变化,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又成为了粮食的净进口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 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也使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如果我国需要大量的粮食,若一半的粮食靠进口,需要世界所有贸易粮食全部供给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国情要求我国的农业必须实现高产出,满足粮食等食物的自给自足。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任重道远。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是农业重大灾害之一,常常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粮食产量因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总产的20%~35%,其中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居于首位。我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多达1,000余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超过300种,常年发生可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近100种。因此,病虫害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特别是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频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暴发频率增大,损失加重。若无防治措施,农产品产量损失率在40%以上,有的地块甚至绝产无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植保防灾减灾工作,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第一要务,这次出台的《办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利国得民,为种粮″新农人″做了件大好事,办成了一件大实事。据测算,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植保措施,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占总产量的15%以上,相当于增加1亿多亩耕地的粮食面积。
三、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特殊性亟需国家应该实施救灾农药储备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耕作栽培方式改变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态势,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防不容有失。《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实施及《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出炉,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预防与控制、应急处置等,从而让″虫口夺粮″形成制度安排,保障国人端牢饭碗。
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采取防止农作物病虫害扩散的控制措施。发现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或者暴发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时,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对控制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常年种植小麦、水稻面积分别为35-40万亩,种植玉米大约10万亩,三大粮食种植面积约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95%,而三大粮食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特殊性则具有以下四个新特点:
一是病虫发生种类多、发生数量大、危害损失严重。其中小麦常见主要有: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粘虫、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等7种;其中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粘虫4种属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占57.14%,重发年份造成的产量损失或潜在产量损失达到30%以上。近十年来,小麦赤霉病、锈病、蚜虫其发生程度均达中等至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连续阴雨,赤霉病将暴发流行,用药防治1.5次—2次,粘虫、纹枯病、白粉病常年发生,发生量中等至偏重发生,需要用药防治一次以上。水稻病虫主要有稻瘟病、稻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恶苗病、大螟等7种,其中稻瘟病、稻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等4种属于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占44.44%,常年发生中等至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若水稻破口抽穗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穗颈瘟将有大暴发流行的可能,防治用药一般2-3次;稻曲病、纹枯病、大螟常年发生,发生量中等至偏重发生,需要用药2-3次。玉米病虫主要有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南方锈病、玉米矮缩病、大小斑病、纹枯病等6种,其中草地贪夜蛾属于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但在本地一般为轻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则是偏重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发生逐年加重,2023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加上药剂选择不对路、防治过时,结果造成玉米成片枯死、毁灭绝收;玉米螟、大小斑病、纹枯病中等发生,一般需要用药2次左右。
二是突发性强、落地成灾,难以预测,惟有农药才能迅速防控。像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粘虫、草地贪夜蛾等都是迁飞性害虫,发生的非常广泛。具有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突发性、检疫性特点,特别是全国年发生面积或潜在威胁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在本地如果气候条件有利,这些害虫就会极短时间内大量害虫蜂涌迁飞而至,除直接造成危害外,迅速滞留繁殖产卵、然后孵化为幼虫或若虫,短期内害虫暴增,集中为害粮食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损失。这时只有迅速选用储备的高效对路药剂,方可有效杀灭害虫,减轻为害损失;如果此时没有储备救灾农药应急,再等农药企业再生产、运输销售来达到防治应对的话,粮食作物早就被害虫啃光了。再如,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南方锈病等都是典型性气候性病害,预测预报难度大,准确率低,一般都是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或者水稻破口抽穗期预防为主,或者锈病零星发生初期时,主动出击用药进行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如果等到这些病害已经发生表现症状时,再进行用药时因错过防治适期,药剂不但用量要成倍增加,而且防治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要想有效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流行,唯一办法就是要及时选用储备的救灾高效对路环保药剂,适期主动用药预防控制,确保粮食作物高产稳产。
三是有粮食作物害虫发生代次多,繁殖力强,需要多次用药才能解决问题。如水稻上迁入的稻飞虱、稻纵卷螟,在本地二代迁入后,通过滞留补充营养,然后进行繁殖产卵、孵化为幼虫或若虫,直接危害作物,经过这一繁殖阶段,害虫数量至少是原先数量的20-30倍,多的达50-100倍,这时对粮食作物的为害更加严重,造成的损失更惨。因此,这些害虫对粮食作物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迁入后下一代和下一代后代,即三代和四代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更大。要有效控制这些害虫发生数量,只能多次选用储备农药分别进行防治,才能迅速控制害虫为害,压低虫口基数,以减轻后期防治压力,确保粮食作物安全生长和粮食安全生产,这些都是社会的关注性和重大问题,事关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脱贫增收、社会稳定。
四是粮食作物病虫防控的艰巨性、复杂性。防治三大粮食作物的病虫危害,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社会工程,仅靠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地方政府难以及时有效控制暴发危害,需要农业农村部统一统筹谋划、协调指导和组织控制。全国常年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农药使用量巨大,国家必须提前储备农药方可应急植保防治。到90年代,农药年产量超过20万吨。2005年农药产量突破100万吨,2011年生产农药265万吨,2013年农药产量在360万吨左右,成为全球农药产量第一大国。随着使用面积的增加和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增强,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农药年使用量10万吨左右,90年代在15万吨,上世纪末达25万吨,近几年,农药年使用量在35万吨左右。2020年全国农药生产企业17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3家,全国农药总产量170.5万吨(折百),主要农作物如水稻上的重大病虫害包括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小麦上发生危害严重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在玉米上主要是玉米叶斑病、玉米螟、丝黑穗病,主要还是依靠化学防治,全国每年化学防治面积在百亿亩次左右,因此,为了满足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需要,国家也必须立足预防,防患于未然,储备充足的对路高效环保农药,以供植保防治之需,迅速有效控制病虫发生危害,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通州区在三大粮食作物病虫防治药剂基本情况:
水稻病虫防治:防治稻纵卷叶螟(兼治二化螟、大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茚虫威、氰氟虫腙;防治稻飞虱:选用呋虫胺、烯啶虫胺、烯啶•吡蚜酮、三氟苯嘧啶;防治纹枯病:选用噻呋酰胺、嘧菌酯、苯甲丙环唑;防治稻叶瘟、穗颈瘟:选用三环唑、嘧菌酯、稻瘟酰胺、丙硫唑、咪酚•氟环唑;防治稻曲病:选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烯肟•戊唑醇。
玉米主要病虫防治药剂选择:玉米南方锈病选择药剂主要有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单剂或复配剂足量兑水均匀喷雾,对已发病田块,连续用药2-3次。
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药剂:多杀霉素、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单剂或复配药剂足量兑水30-40公斤,对准玉米喇叭口进行粗喷雾。
小麦主要病虫防治药剂选择:
防治赤霉病第一次选用丙硫菌唑、麦甜、氰烯菌酯、叶菌唑等单剂或复配剂,第二次选用戊唑醇单剂或复配剂,药剂需交替轮换使用。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
防治白粉病、锈病:第一次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需加戊唑醇防治白粉病兼治锈病。防治蚜虫选用烯啶虫胺或吡蚜酮进行防治,防治粘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高效氯氰等;防治麦蜘蛛可选用哒螨灵或阿维菌素进行一并防治。
四、绿色防控虽好仍然离不开农药,需要农药作为其坚强后盾
2021年通州区是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之一,农用农药较2020年下降0.58%。2021年和2022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为52.2%、53.6%。近几年,通州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比例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一直处于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通州区一贯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科学植保、依法植保"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药强度监测、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广统防统治、科学指导用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主要工作如下:
1. 谋划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方),2018年-2022年通州区建立23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和25个县级绿色防控示范方,示范区(方)绿色防控产品和主推技术到位率100%,病虫防治效果85%以上;生物物理等非化学农药的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90%以上,其中蔬菜95%以上,水果100%;粮食作物农药用量下降20%以上,果菜茶等园艺作物下降 30%以上;病虫控制效果年年优于农户自防区域,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100%。
2. 大力推广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这是搞好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最重要组织形式。绿色防控示范区(方)农药投入实现″一减三提高″:即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与当地自防农户同比减少15%以上;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为100%;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示范区病虫害实行全程机械化统防统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示范区全面制定预案和严格实施″控、替、精、统″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技术;其次是普遍宣传高质高效施药机械,推广自走式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等现代化施药机械;同时在全区所有镇街(街道)示范应用航空植保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施药机械。
2023年,通州区绿色防控示范区又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施范围包括盱眙城乡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蔬菜、茶叶、西瓜和葡萄等。示范区改变一直使用化学农药防病治虫的传统,宣传推广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应用诱虫色板诱控技术诱杀害虫;示范区加强科学用药指导,确保选用绿色农药、对路药种,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科学开展防治,防止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掌握防治关键时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助推通州区粮食安全生产。
由此可见,绿色防控固然很好,值得推广,但它仍然离不开农药单独进行,仍然需要农药作为其主要后盾,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效果。所以,国家储备高效、对路、环保救灾农药势在必行,必不可少,而且还必须落实到位,备足备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粮食作物病虫植保防治急需,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高产丰收。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