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国小麦病虫害累计发生4,166万hm2次,累计防治7,148万hm2次。其中,一类病虫害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小麦蚜虫累计发生面积1,384万hm2次,较2021年减少616万hm2次;累计防治面积3,726万hm2次,较2021年增加222.42万hm2次。根据全国小麦主产区4个省试验点测产估算,2022年小麦病虫防控植保贡献率为24.2%,折合挽回小麦产量损失约328.5亿kg。
01
发生特点
2022年全国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部分病虫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种类主要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地下害虫、吸浆虫等。发生特点:一是重大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2022年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3,696万hm2次,较2021年减少795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81万、196万、479万hm2,同比减少82%、42.3%、29.3%。二是新发病害面积上升快。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276.28万hm2,发生面积较2021年同比增加34.6%。三是小麦虫害重于病害。2022年小麦主要害虫累计发生1,950.22万hm2次,较主要病害累计发生面积多204万hm2次。其中,蚜虫、麦蜘蛛、地下害虫、吸浆虫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1,107万、528万、277万、36万hm2次(图1)。
图1 2021—2022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
02
防治成效
2022年小麦病虫草害累计防治面积约6,230万hm2次,小麦条锈病流行强度得到有效遏制,赤霉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允许损失指标以下,赤霉菌毒素超标率显著降低。经评估测算,共计挽回产量损失近330亿kg,小麦病虫害防治成效显著。
2.1 病虫害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据专家会商预计,2022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5,400万hm2次。经防治,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实际发生面积较预测减少约1,400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分别较预测减少120万、400万、300万hm2次,其他病虫累计发生约2,700万hm2次,比预计减少420万hm2次。
2.2 病虫害防治减损效果明显
2022年,全国农技中心在河北、安徽、山东、河南4个小麦主产省组织开展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工作。试验设置严格防控、统防统治、农民自防、不防治4个处理,从小麦收获时测产结果看,上述处理平均单产分别为8,810、8,295、7,572、5,890 kg/hm2,综合防治处理产量比农民自防、不防治处理分别增加14.57%、37.36%。经测算,全国小麦病虫防控植保贡献率平均为24.20%,减损增产效果显著。
2.3 小麦籽粒千粒重高品质好
2022年小麦恢复穗期″一喷三防″,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显著增加了千粒重。各主产省测产结果表明,2022年小麦千粒重平均45g以上,普遍比2021年高1~2g。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等病害毒素超标率显著降低,籽粒质量是近年最好的一年。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赤霉病主要发生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在929个有效样本中,仅17个样本DON检测超标,不足2%。从四地检测结果看,尽管平均检出率为51.2%,但检出值平均不到200μg/kg。
2.4 绿色防控覆盖率显著提高
为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创建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县13个,分区域建立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0个,集成推广小麦重大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50多套,制定发布绿色防控行业、地方标准10多个,带动全国建立各级示范区、示范点675个,累计示范面积155万hm2,有力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初步测算,全国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较2021年增加4.5百分点。同时,各地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据2022年小麦农药使用量调度结果显示,农药亩用量折百平均为46.5g,较2021年减少3.1%。
03
主要防控措施
3.1 实施秋播拌种,前移防治关口
在小麦秋播期,强化小麦药剂拌种,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发生。据统计,2022年全国小麦秋播拌种覆盖率90%以上。为减轻2021年秋汛影响,在小麦晚播地区推广了早春防病治虫、抗逆抗冻等技术,保证了基本苗数、促进了弱苗转壮、控制了病虫为害,为小麦增产奠定了基础。
3.2 加密监测网点,及时监测预警
入春后,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加密监测条锈病、赤霉病菌源基数和田间流行动态,通过全国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及时调度全国1,700多个小麦生产县的病虫害发生信息。先后4次组织专家会商病虫发生趋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渠道发布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发生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要求重点省份提早15 d启动病虫害监测防控值班制度,及时报送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动态及防治进展信息。
3.3 制定防控方案,指导开展防治
为实现小麦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小麦条锈病不流行成灾,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5%以内、病粒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全国农技中心自2021年秋播期起,组织专家制定优化防控方案,相继印发了《2021—2022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等5个小麦关键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各地开展科学防控,推进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各地结合当地病虫发生情况进一步优化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如陕西省市县从播种到中后期共印发方案和指导意见218份。
3.4 实施分区防控,对症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小麦种植区病虫发生情况,实行不同防治策略:突出做好西南、汉水流域、黄淮南部条锈病三大菌源区″打点保面″预防措施,严防黄淮海主产麦区大面积流行危害;强化江淮、黄淮南部赤霉病两大流行区抽穗扬花期药剂预防,做到″见花打药″全覆盖。在技术措施上,条锈病、赤霉病、蚜虫和茎基腐病及纹枯病防控突出″早、准、综、全″,通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遏制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对早期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除做好小麦拌种外,在发病时期施药喷淋小麦茎基部防治病害,及时挑治田间麦蚜、麦蜘蛛,控制病虫害蔓延;对小麦条锈病,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对小麦赤霉病做到及早准备,″见花打药,主动预防″。
3.5 推广″一喷三防″,促进提质增产
2022年,中央财政下达16亿元″一喷三防″项目资金,大力推广小麦穗期″一喷三防″。据统计,全国累计出动防治服务组织1.5万个,动用无人机和地面大中型高效施药机械12万余台(套),截至6月5日共开展小麦″一喷三防″3,238万hm2次,做到喷防面积全覆盖(全国冬小麦面积2,294万hm2),部分地区喷防两遍以上(表1)。通过″一喷三防″,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中后期病虫害发生,同时有助于小麦抗倒伏和干热风,达到了提高小麦品质、增加千粒重的效果。据测算,经″一喷三防″统一防治,全国小麦增收15亿kg。
表1 2022年全国小麦产区实施″一喷三防″情况①
注:①″一喷三防″项目下达时重庆、四川小麦已近成熟期,″一喷三防″实施面积较少。
04
防控对策建议
4.1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有力实施精准防控
加强产学研推协作,研究总结近年来小麦重大病虫发生规律,综合运用现代化监测预警技术,建立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一类病虫发生趋势预测预警机制,构建长期预测模型,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防控主动性和针对性。目前,各地针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流行性病害尚处在″重治轻防″的防治策略阶段,小麦病虫害防控还比较被动,且施药量大幅提高,科学用药不到位,易造成农药使用超标。建议通过抗病品种合理布局、秋播拌种预防、确立防治指标、科学应急防治等防控措施实施小麦重大病虫害科学防治,合理推进农药减量化工作开展。
4.2 设立秋播药剂拌种专项,保障防控关口前移
实践证明,秋播药剂拌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绿色环保、事半功倍的技术。建议商请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加强对秋播药剂拌种的支持力度。在小麦条锈病越冬越夏菌源区和赤霉病常发区,重点落实秋播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技术措施,实现病虫防控关口前移。在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区,加强秋播药剂拌种,有效降低发病基数,控制发病程度。在地下害虫、苗期蚜虫重发区,通过秋播药剂拌种有效防治苗期虫害,确保苗全苗壮。同时,建议提早安排小麦病虫害防控资金,做好物资和技术储备。
4.3 及早下达项目资金,发挥政策最大效能
近年来,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的实施为小麦提质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局部地区因小麦生育进程早、项目资金到位相对较晚,未能发挥作用的情况。如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4月底下达各地,西南等地已近小麦收获期,而黄淮海主产麦区也紧急下达喷防任务,以先作业、后补助等方式开展防治,不利于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建议将补贴政策实施常态化,按年底核实的小麦播种面积,确定各地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补贴资金额度,及早下达实施计划,要求并督促各地于小麦返青拔节期前即制定实施方案,尽早完成物资招标采购、服务合同签订,确保喷防工作顺利开展,发挥补贴政策最大效能。
4.4 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实现小麦病虫可持续治理
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十四·五″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植物保护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在病虫害监测防控上的应用,加密病虫监测站点建设,补齐设施设备短板,提高病虫害监测防控能力。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上下联动、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小麦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