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年来,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国际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对全球及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全面剖析粮食供应链,从生产、消费、流通 3 个方面分析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粮食安全在粮食可供量(availability)、粮食获取(access)、粮食利用(utilization) 3 个维度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阐明中国粮食安全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在生产环节,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劳动力和农资投入受限,进而直接制约了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的稳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作为粮食生产环节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流动、农资生产和运输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受阻,从而在粮食可供量维度上威胁粮食安全。
首先,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可能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包括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以及劳动力流动受限等。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大突发事件对劳动力的制约直接限制了粮食生产。以疫情为例,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疫情感染人数增加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的估计,农村人口高达58%(根据FAO2018年数据推算)的非洲地区疫情累计感染人数已经达到了5900万,直接造成了非洲农业劳动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为防控疫情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导致劳动力流动受限,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0年4月的报道,疫情导致的边境关闭阻碍了中欧和东欧的季节性劳动力前往其他欧洲国家从事水果和蔬菜的收获作业,导致欧洲农业部门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地,低收入国家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更高,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约束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大。
其次,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引起农资价格上涨及流通受阻,进而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化肥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在农资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在俄乌冲突期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和封锁导致俄罗斯的化肥和能源难以供应其他国家,进而造成其他国家的农药化肥供给短缺,并威胁全球粮食生产安全。疫情以来,各国的隔离和封闭措施造成了国际间贸易受阻及国内交通管制,给化肥等农资的流通带来了巨大阻碍。一方面,国际间贸易受阻严重影响了各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获取,例如孟加拉国因封锁措施严重破坏了农产品和投入物的流通,农民在购买化肥和饲料等投入物时面临巨大困难。另一方面,各国国内交通管制导致农资经营企业难以及时将农资运输到农民手中。例如2020 年初,中国在冬小麦急需的农资方面出现了″货不能发、车不能跑″的不利局面。后期包括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全力保障农资运输需求,确保农业生产物资不因运输问题影响供给,及时有效缓解了我国农资流通困难问题。
2 在消费环节,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粮价上涨以及收入下降,进而加剧了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
粮食需求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根本性需求。如果粮食消费受阻导致粮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则会造成严重的粮食危机,进而破坏社会稳定。从消费端考虑,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居民收入下降及食品加工受阻,从而在粮食获取和粮食利用维度上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造成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加上国际资本的炒作,往往会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例如,乌克兰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俄乌冲突严重威胁了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在粮食减产预期的影响下,全球粮食价格暴涨。又例如,2008 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混乱,金融市场的巨额投机资本为了避免资产缩水,大举进入农产品市场,借机大肆炒作,导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根据 WIND 资讯的数据,2008 年 6 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 45.5%,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增长 74.3%。此外,重大突发事件也会造成居民的恐慌情绪,进而引起抢购囤粮等过度反应。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泰国以及越南等国相继出现了居民抢购粮食的现象。恐慌性囤粮使得正常的粮食供应秩序崩溃,粮食紧缺情况恶化,推动全球粮食价格恐慌性上涨。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造成经济的衰退及失业率的上升,进而导致居民收入的下降。以疫情为例,防控措施使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度上升,人均收入在 2020 年为近年来最低;世界上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人群收入大幅减少或完全没有收入。国际劳工组织在 2021 年 1 月发布的报告同样指出,疫情造成了 2020 年全球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全球失业人口达到 1.14 亿人,全球劳动力收入下降 8.3%,相当于 3.7 万亿美元。然而,由于粮食需求为刚性需求,不会因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大幅度下降。因此,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居民收入下降将削弱居民粮食的购买能力,导致居民难以支付购买粮食的费用,进而威胁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经济体而言,由于其收入不高,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价格上涨和收入下降使得人们难以承担基本粮食消费的支出,进而导致粮食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急剧上升。
此外,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增加方便食品的需求量。根据 OECD 在 2020 年 6 月的报道,疫情期间全球大多数地区的冷冻及包装食品销量大幅增长,例如法国冷冻食品的周销售额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63%,德国包装食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56%。而与此同时,重大突发事件也可能会导致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受阻,进而在消费层面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例如,由于食品加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复工复产将必然造成劳动力集聚,增加疫情防控难度,因此在疫情暴发初期各国均延长了企业复工复产时间。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疫情暴发正值春节期间,大量劳动力返乡,疫情造成节后劳动力无法返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生产。
3 在流通环节,重大突发事件导致国内粮食运输受阻以及国际贸易中断,进而阻碍了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的有效对接
粮食的顺畅流通在连接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粮食流通受阻,则会造成粮食供需的不匹配,即使在粮食产量丰足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粮食需求端难以满足,进而在粮食可供量和粮食获取维度上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对国内供应链来说,疫情可能导致国内各区域之间的联通性减弱,粮食区域间运输受阻,进一步加剧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以疫情为例,为遏制疫情蔓延,各国国内实行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导致交通阻塞,物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可获得性造成了影响。基层的管控措施对粮食运输特别是跨省跨地区运输造成了较大困难,尤其是影响到进出乡村的″毛细血管″道路,导致大批农产品运输受阻。这一影响对于道路基础设施较弱的低收入经济体而言更为严重。
从国际供应链来看,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可能会导致各国出台出口限制政策以及提高各经济体之间的检疫壁垒和国际运费,进而造成国际运输中断的风险。仍以疫情为例,一方面,疫情加重了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引发了各国对国内粮食安全的恐慌情绪,进而导致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禁令。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共有19个国家出台过粮食出口禁令(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统计),其中不乏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及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出口国越南和印度。另一方面,疫情引起了检疫壁垒和国际运费的提高,导致粮食贸易企业出口成本大幅度上涨,进而阻碍国际供应链的顺畅运行。根据《农民日报》2020年4月份报道,全球超过 50 多个国家对从中国出发的船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措施,从而推高了贸易成本。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道,疫情导致航运集装箱出现了供需缺口,进而导致了国际运费在疫情期间大幅度飙升,例如,从 2020 年初到 2021 年初,中国—南美的航线运费上涨了 443%,亚洲—北美东海岸运费上涨了 63%。
4 中国粮食安全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即使在当前全球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仍然保证了国内粮食的绝对安全。以 2020 年疫情为例,在中国政府得当的管控措施下,疫情防控迅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疫情并未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干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2020 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增长 0.6%,粮食总产量增长 0.9%;2021 年在 2020 年的基础上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增长 0.7% 和 2.0%,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中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战略为国际粮食供需安全创造了空间。根据 FAO 的数据,2019 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产量/国内需求量)分别达到了 101.1%、105.7% 和 93.5%;2019 年全球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需缺口(需求量−产量)分别为 1 578.4 万吨、4 406.6 万吨和 258.4 万吨。用同一数据来源的中国 3 种粮食国内需求量测算,当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分别下降超过 7.6、34.9 和 0.9 个百分点时,全球 3 种粮食就会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产不足需。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国粮食尤其是三大口粮的高自给率不仅能够为本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更能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如果中国粮食自给率出现小幅下降,则会带来较大的粮食进口,进而挤占全球粮食市场需求端的份额,导致全球粮食供需态势发生转变,加剧全球粮食危机爆发的风险。
5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来频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已经对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建议继续维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重视粮食安全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基础性作用,多策并举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继续给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具体建议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提前布局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
(1)生产方面。加大农业机械、交通基础设施等农业相关投资,降低劳动力及农资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生产端为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2)消费方面。监测并宏观调控失业率不出现大幅跃升,相机出台相关经济刺激政策,例如在重大突发事件冲击时大规模(尤其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等,稳定居民收入,保障居民的粮食购买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粮食价格监测预警工作,以粮食储备和粮食贸易为主要抓手完善粮食价格″缓冲带″机制,为粮食消费安全保驾护航。
(3)流通方面。加强国际间合作,反对出口限制等措施,保持全球粮食贸易的开放;在确保国际粮食供应链顺畅运行的同时,建议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农资及农产品的供需匹配,确保粮食的正常生产和供应。
构建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中的问题,确保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运行,降低重大突发事件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
例如,
(1)在消费端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农产品的供需匹配,打通粮食供应链中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粮食的正常供应;
(2)在生产端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化肥等农资的供需匹配,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
发挥我国粮食安全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巨大作用,提升我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影响力。例如,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强化我国在稳定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进一步推行节粮减损行动,提高粮食安全的韧性
(1) 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能力。例如,大力推进数字粮仓建设,加快绿色储粮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2)探索推进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加大相关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餐桌剩余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作者信息
杨翠红1,2,3,4 林康1,2,3,4 高翔1,2,3*
1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翠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投入产出技术与经济预测、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利益研究、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
高翔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投入产出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国际贸易问题》、《管理科学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原文章:杨翠红,林康,高翔.重大突发事件对粮食安全风险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9):1237-1247.(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1231001)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