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中国的农药工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当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农药生产大国和农药使用大国,但中国的农药创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目前的农药创制水平还不高,但可以看到这几年的进步很大,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农药创制水平也一定会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药的最主要应用就是稳粮增收。“我们说的植保,应该是作物生产全过程的植保,而不是过去传统的针对单虫、单病的植保。”宋宝安解释说,“在作物生产的全程植保解决方案中,要强调绿色,要更加环境友好。”在农药的选择上,要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调控技术,要选择对环境友好的品种与剂型。另外,要围绕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害提供可行解决方案。对于种植的源头——种子来说,植保方面要提供更清洁化更省力化的种衣剂产品;同时强调种子的健康,强调对作物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从种子这个作物的源头开始植保工作,也体现了我们提倡的‘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而这些都离不开绿色农药的应用。”宋宝安强调。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农药创制水平和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围绕解决中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所需的农药产品上,农药创制有很大进步。宋宝安介绍,在中国,像水稻上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小麦上的赤霉病、锈病,杂草中的看麦娘、抗性稗草等,都是中国农业生产上遇到的重大病虫草害。这几年,针对这些需求,中国创制了五十多个优良农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举例说明,比如山东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公司,连磊董事长带领一只年轻的300人创制团队,做了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环吡氟草酮等四五个创制品种的农药,年销售额4亿元,应用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在抗性杂草的防治上效果很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仅PCT国际专利就达到100项。其产品还远销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不但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把技术传到了国外。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原创性分子靶标与重大农药品种创新这一卡脖子问题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求。”宋宝安表示。中国的农药发展还限于一个一个的模块,没有形成体系。而在国外,著名农药公司构建新靶标发现技术、天然产物活性优化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生物合理分子设计技术、组合化学及仿生合成技术、清洁化制备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在这些方面,中国这些年有了进步,但也还存在短板。
随着“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尤其是针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守住两个底线——粮食安全的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并强调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不断加强农业生产中对绿色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提升与应用。为加快推进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药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安全使用体系、监管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五大体系,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出台了“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在这样好的政策环境背景下,农药行业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农药创制的水平和能力也一定会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宋宝安对行业发展的信心十分坚定。
产品名称: | |
公司名称: | |
产品简介: | |
链接地址: | |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