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军,周普国,等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
本文概述了我国云南省农业生产和农药管理的基本情况,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1 基本情况
1.1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云南省耕地面积4306.5万亩,森林面积14299.5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7.29%和24.2%。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蚕豆、薯类、杂粮、大豆等七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甘蔗、茶叶、蚕桑、水果、橡胶等。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资料,2016年,云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722万亩,总产量1902.9万吨,其中水稻1695万亩,产量671.9万吨;玉米2270万亩,产量756.5万吨;马铃薯837万亩,产量982.7万吨;蔬菜、水果、茶叶、咖啡、中药材面积达3714万亩、增长3.5%,产量3452.1万吨、增长7.6%;花卉面积132.5万亩、鲜切花产量100.6亿枝,分别增长17.6%、15.8%。
1.2 农药管理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农药工业底子较为薄弱,目前仅有农药生产企业20家,获得登记的农药产品有118个,年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截止2016年底,全省共有农药经营单位19597个,其中县级以下农药经营单位占70%以上。新《农药管理条例》颁布之前,云南省就已经对农药经营实行了上岗培训和部分许可的管理方式,由省内各州(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管理办法。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近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作物种类繁多、复种指数高,导致病虫害发生强度和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因而农药的年使用量也较高。由于云南省农药产能低、需求量大,使用的农药产品大部分为国外和国内其他省的农药企业生产的产品。2016年全省病虫害发生面积达1.41亿亩次,综合防治面积达1.98亿亩次,农药使用折百量1.83万吨。
2 主要问题
2.1 特色小宗农作物种类丰富,安全用药风险突出
到2016年,云南省蔬菜、水果、茶叶、咖啡、甘蔗、油料、马铃薯、橡胶、蚕桑、花卉10类特色经作面积达6088.7万亩。其中,咖啡、鲜切花、橡胶、澳洲坚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茶叶、甘蔗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农产品出口1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0.6亿美元;其中蔬菜出口9.3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4.7亿美元;水果出口18.1亿美元;水果、蔬菜出口额均超过烟草,成为云南第一大宗出口农产品。
近年来,云南省小宗作物种植的集约化、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缺乏登记农药,广泛存在无药可用、乱用药、滥用药、用错药、没有药剂可供轮换交替使用等客观实际问题,导致有些小作物品种病虫草的危害日趋频繁和严重,不仅影响到这些特色小宗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对其质量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特色小宗农作物在生产中使用未登记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超登记范围、不按农药标签要求用药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2.2 农田有害生物抗性已有显现,尤以害虫抗性更为突出
云南省近几年来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日益严重,省农业厅重点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小菜蛾等重大虫害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褐飞虱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000倍以上);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噻虫嗪的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60%;褐飞虱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64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50%-60%;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50%。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处于中高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190倍);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8-50倍),对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状态。
2.3 农药废弃物依法回收成效显著,而无害化的处置短板明显
目前云南省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途径还主要是作为垃圾进行集中填埋或者焚烧。为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处置长效机制,云南省结合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工作,2015年以来先后与农药生产企业合作,在玉溪、版纳等地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处置的试点,以农药产品兑换农药包装,活动中回收农药空包装3.5吨左右。但云南省目前只有一家无害化处置机构,处置费用较高。因经费缺乏,云南省农药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机制不健全,缺乏处置的经费保障,收缴的假劣农药和农药废弃物存在积压问题。据统计,仅红河、丽江、德宏等6个州收缴的假劣农药就有28.94吨。
2.4 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市场监管难度大
据了解,云南由于特色小宗农作物种类多,且农产品出口量大,为规避主要贸易国的化学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的技术壁垒,一般会采用生物农药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但是市场上生物农药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別,相同微生物农药而菌株的来源不同,其生物效价就存在很大差异;生物农药也存在非法添加化学农药的现象,这都给农药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