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在全球农资行业并购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国种企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种企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并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近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四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种业高峰论坛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继军以种子企业竞争的战略与策略思考为题,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种子企业经营发展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继军首先回顾了以“拜耳收购孟山都”“杜邦与陶氏合并”和“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为代表的种子行业的“世纪并购”案,认为并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价格的低迷使得大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并购的大趋势将会导致全球种子行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显现出了巨大差距。李继军认为,国内外种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规模和实力上的不足,实际却是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的落后。
在制约因素上,我国种企面临着如资本力量等潜在进入者与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双重威胁。此外,地方价格保护、行业内无序竞争、风险大于效益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的种业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大部分企业仅仅是销售种子,缺少育繁推一体化的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相同领域各个课题组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不足,导致研究重复、育种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比起来,国际巨头大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育繁推于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的产业模块井井有条,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推广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他提到,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看重的就是先正达在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一体化解决方案上的技术优势和在农作物保护、种子研发育种及园林产品等方面布局思路,是我国种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的一次发展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品种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育种是种企经营的核心。李继军认为,品种是种业之本,没有品种就没有经营,没有经营就没有公司。只有不断推出新的品种,给农民带来新体验、新效益,在初期才会拥有超额收益。但育种投入一定要量力而行,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相匹配,种企决不能盲目扩张,“活得长”比“发展快”更重要。
李继军对我国种企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明确要做什么。企业要有清晰的定位,瞄准种业,有自己的技术依托和稳固的基地,依靠人才建设进行创意营销。二是划分清楚由谁来做。不同领域应有相对应的工作主体,例如校企联合开展战略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由专门团队负责企业营销等等。三是要明确怎么做,要理顺产权关系,引入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开展广泛多元化的合作,逐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