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花生菌核病qrcode

分类:

病害

应用作物:

油料作物----  花生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英文名  Peanut Sclertiniose
 
异名  花生小菌核病,花生大菌核病,花生菌核茎腐病
 
简介  花生菌核病是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的总称,花生大菌核病又称花生菌核茎腐病。花生菌核病害在我国南北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但为害不大。通常以小菌核病为主,个别年份或个别地块为害较重。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大菌核病引起的症状与小菌核病相似,但前者仅在茎蔓上发生,后期产生菌核较大。(1)叶片。叶片染病,病斑暗褐色,近圆形,直径3~8mm,具不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呈水渍状软化腐烂。(2)茎部。茎部发病,病斑初为褐色,后变为深褐色,最后呈黑褐色。造成茎秆软腐,植株萎蔫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布满灰褐色绒毛状霉状物和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将近收获时,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大量小菌核,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3)荚果。果针受害后,收获时易断裂。荚果受害后变为褐色,在表面或荚果里生白色菌丝体及黑色菌核,引起子粒腐败或干缩。
       
 病原物
  [病原]花生小菌核病病原为落花生核盘菌Sclerotinia arachidis Hanz.,花生大菌核病病原为宫部核盘菌Sclerotinia miyabeana Hanz.,均属子囊菌亚门。(1)落花生核盘菌。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细长,有分隔。分生孢子无色或浅灰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6~12)?m×(6~9)?m。菌核形状不规则,外层黑色,内部白色,大小(1~2.5)mm×(0.5~1.5)mm。菌核在土表萌发,初生分生孢子,后形成1至数个子囊盘。子囊盘初呈圆柱形,后为漏斗状,无孔,顶部扁平,直径0.6mm左右。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扁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11~14)?m×(6~7)?m。子囊棍棒形。(2)宫部核盘菌。菌核黑色、圆柱形或不规则形,大小(3~12)mm×(3~5)mm。子囊盘黑褐色,漏斗状,直径3.5~4mm。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大小(10~15)?m×(5~7)?m。
       
 侵染循环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核在病残株、荚果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能在病残株中越冬。(2)侵入。第二年小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多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菌丝也能直接侵入寄主。大菌核病菌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并进行侵染。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通常连作地病害重。高温、高湿促进病害扩展蔓延,进一步加重病情。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重病田应与小麦、谷子、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可以减轻病害发生。花生生长期进行深中耕,将菌核埋入土中防止形成子囊盘,减少传病机会。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花生收获后清除病株,进行深耕,将遗留在田间的病残株和菌核翻人土中,可减少菌源,减轻病害。(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隔7~10天再补喷1次。药剂可选用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复方菌核净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 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