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 |
|
|
|
2.5Pm,合子具双鞭毛,形状如游动孢子,但较大。在水中均能游动,也可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国云南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3)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6)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有一定防治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