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学名 Earias cupreoviridis Walker 鳞翅目,夜蛾科。分布除新疆外,全国各棉区曾有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生普遍。

寄主 棉花、冬寒菜、蜀葵、苘麻、红麻、向日葵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为害棉花嫩头和嫩叶,嫩头受害后丛生侧枝。幼虫稍大即蛀食蕾、花。蕾的中部有蛀孔,蛀孔圆形,大小3mm,蕾内无虫粪,蕾外孔四周堆集着细小黑色粪粒,蕾内花蕊被蛀空,蕾苞叶张开变黑褐色脱落。为害铃时,在铃的基部有圆整的蛀孔,孔径2.5mm左右,孔外堆集着黑色细颗粒状粪便,铃内纤维及棉籽受害而涸结干燥,小铃脱落,大铃一部分被蛀不脱落,但易引致烂铃或形成僵瓣。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mm,翅展16一18mm。下唇须、前足跗节及前翅缘基均为梅红色,前翅基本上为黄绿色,外缘角橙黄色,外缘波状褐色,翅上具鼎足状3个小斑点。卵鱼篓状,初蓝色,其指状突起灰白色,上部棕黑色别于翠纹金刚钻。末龄幼虫体长10一15mm,浅灰绿色,第2—12节各具枝刺6个,头顶板下半部桔色,唇基桔色,上生褐色圆斑,腹部第8节灰色且大。蛹长7.5—9.5mm,赤褐色,肛门两侧具突起3—4个。

生活习性 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湖北年生4—6代,以4代为主,江苏、贵州以5代为主,湖南、江西以6代为主,以蛹在棉秸枯铃、枯枝落叶、土缝、地边草丛、晒场附近及籽棉仓库等处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棉叶背面及花蕾苞叶上,夜晚开始活动,2—5时最为活跃,交配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日均温22.9℃,卵期5.5天,产卵历期15天,幼虫期18.9天,蛹期12.6天,成虫期9.8天。该虫一生可产卵542粒,把卵产在棉株顶心和上部果枝尖端嫩叶和幼蕾苞叶上。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红铃虫越冬防治,处理棉秸上的枯铃、枯枝、落叶及仓库内越冬虫茧,早春在棉田附近种植冬寒菜、蜀葵、黄秋葵等诱集植物,集中杀灭。(2)当百株有卵15—20粒或嫩头受害率达3%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l000倍液或50%甲基对硫磷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25%氧乐氰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kg。此外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ml,对水2kg,拌细土20kg,于傍晚撒在已封行的棉田中。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