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病状 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 |
||
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病原 Sphacelotheca reiliana (Kuhn) C1int.称黍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