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症状 又称黄化萎缩病。我国山东、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时有发生。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的高达505。通常在田间低洼处或水渠旁零星发生。该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现症状不同。苗期染病 病苗矮缩,叶片淡绿或有轻微条纹状花叶。返青拔节后染病 叶色变浅,并现黄白条形花纹,叶片变厚,皱缩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叶鞘旁拱出,弯曲成畸形龙头穗。染病较重的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75.2%。

病原 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 Thrium., Shaw et Narasimhan var. triticina Wang & Zhang, J.Yunnan Agr.又称孢指疫霉小麦变种,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从寄主表皮气孔中伸出,常成对,个别3根,粗短,不分枝或少数分枝,顶生3—4根小枝,上单生孢子囊。包子柠檬形或卵形,顶端有1乳头状突起,无色,顶部壁厚,大小66.6—99.9×33.3—59.9(μm),成熟后易脱落,基部留一铲状附属物。起初菌丝体蔓生,后细胞组织中细胞变形,形成浅黄色的卵孢子。初期结构模糊,后清晰可见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43.5—89.1×43.3—88(μm),卵孢子壁与藏卵器结合紧密。一般症状出现后3—6天,即可检测到卵孢子。叶片上叶肉及

茎秆薄壁组织中居多,根及种子内未见,穗部颖片中最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经5年仍具发芽能力。一般休眠5—6个月后发芽,产生游动孢子,在有水或湿度大时,萌芽后从幼芽侵入,成为系统性侵染。卵孢子发芽适温19—20℃,孢子囊萌发适温16—23℃,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18—23℃。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24小时,翌年3月又遇有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1年以上轮作。(2)健全排灌系统 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3)药剂拌种 播前每50kg小麦种子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有效成分为25—37.5g)加水3kg拌种,晾干后中。必要时在播种后喷洒0.1%硫酸铜溶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