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为白色透明小斑,后扩大变为青灰至淡褐色,边缘色较深,长椭圆形。病斑较多时合并呈云纹状,叶片枯黄致死,在病部表皮下形成子座。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Rhynchosporium secalis (Oudem.) Davis称黑麦喙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能产生喙孢糖苷毒素。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小。分生孢子楔状,有1个横隔,无色,大小12—20×2—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大麦播种出苗后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幼苗而发病,在整个生育期可重复侵染。孢子萌发适温10—20℃,25℃以上基本不萌发,18℃、相对湿度92%,孢子6小时内即侵入寄主。20℃潜育期11天。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密度过大,徒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夏)菌源,收获后深翻,促进病残体分解。(2)合理密植,不可单一施氮过多。注意排水、中耕,降低田间湿度。(3)药剂拌种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于播种前10—20天拌种后播种。(4)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灭病威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67m2用药液75—100L。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