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Peanut rust
异名
简介 花生锈病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近年来,北方花生产区也有扩展蔓延的趋势。花生发生锈病后,植株提早落叶、早熟。发病愈早,损失愈重。发病后一般减产15%,严重时减产50%。该病除对产量影响外,出仁率和出油率也显著下降。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叶片染病,叶背初生针尖大小的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圆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0.6mm。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其他部位染病,夏孢子堆与叶片上的相似。重病株较矮小,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落花生柄锈菌Puccinia arachidis Speg.,属担子菌亚门真菌。(1)形态。夏孢子橙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22~34)?m×(22~27)?m,表面具微刺。我国花生上未见冬孢子。(2)特性。①温度。夏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1~33℃,最适温度为25~28℃;致死温度湿热为50℃为10分钟,但干热60℃为10分钟仍不丧失生活力。冬、春季温度较低时,存活长达120~150天;在5℃的条件下,存活约一年,-24℃能存活3~6个月。②水分。夏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在不接触水滴的情况下,即使达到饱合的湿度,也不会发芽。③光照。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下夏孢子发芽良好,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即使温度、湿度适宜,也不会萌发。新鲜夏孢子在22℃的水滴中经1小时开始发芽。在24.5~26℃下,7小时后产生附着胞。22℃时,15小时后产生侵染丝。在25~28℃温度范围内,潜育期为6天左右。在20℃恒温下,潜育期为13天,25℃和30℃为8天。 |
侵染循环 |
|
[侵染]北方花生锈病初侵染来源尚不清楚。在广东、海南等南方种植区,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辗转传播。在不同播种期花生病株上辗转传播的夏孢子。(2)自生苗。秋花生收获后,落在田间的花生粒萌发后,病菌可在自生苗上安全越冬,春花生播种后开始侵染。(3)病株。室内外贮存的病株,经120~150天后,病株上的夏孢子仍有侵染力。(4)病荚果。秋花生收获后,带病荚果经室内贮存至第二年3月份,夏孢子仍具侵染力。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雨量和雾露是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春、秋植花生,温度基本上在适宜范围内,故影响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雨水和雾露。雨日多、雾大或露水重,都可引起锈病流行。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2)农业防治:田间自生苗多,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锈病发生就严重。春花生早播病轻,晚播病重。施氮过多,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排水条件差,发病重。 |
防治方法 |
|
(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耐病品种。实行1~2年轮作。因地制宜调节播期,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高畦深沟栽培,做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秋花生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清除落粒自生苗1~2次。秋花生病茎堆沤肥,室内病茎在春播前用完。(2)化学防治:在开花适期检查早播、低湿地块,当发病株率达15%~30%或近地面1~2叶有2~3个病斑时,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1:2:200的波尔多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或胶体硫150倍液,或95%敌锈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