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苹果炭疽病qrcode

分类:

虫害

应用作物:

水果类作物----  苹果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英文名  Apple anthracnose
 
异名  苹果苦腐病、苹果晚腐病
 
简介  苹果炭疽病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干枯枝。果面先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暗褐色、圆形、表面凹陷的同心状轮纹斑,果肉自果面向果心呈漏斗形变褐腐烂。病斑直径达1~2cm时,生出轮纹排列的小黑色,天气潮湿时可溢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条件合适时,病斑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而引起腐烂落果。病斑数目不等,多至上百个,数斑相连也使全果腐烂。晚秋染病时,病斑呈深红色小斑点。病果失水干缩成黑色僵果脱落或挂在树上。因受低温限制,晚秋染病的果实上病斑多为深红色小斑点,中心有一暗褐色小点,在运输和贮藏期间条件适宜时继续发病。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围小从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an.)Schrenk.et Spaulding.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小丛壳属。炭疽菌属无刚毛型。(1)形态。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盘,早期埋生,成熟后突破表皮,为黑色枕状。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6~18)?m×(2~4)?m,成栅栏状排列在分生孢子盘内。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内含数个油球,大小(10~35)?m×(3.7~7)?m。分生孢子集结成团时,呈粉红色。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现,在人工培养基上容易产生。子囊壳埋生在黑色子座内,每个子座有1个至数个子囊壳。子囊壳深褐色,瓶形。壳外壁有毛。子囊棍棒状,大小(55~70)?m×(9~16)?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稍弯曲,大小(12~22)?m×(3.5~5)?m。(2)特性。菌丝的发育温度为12~40℃,最适温为28℃。菌丝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2℃左右。分生孢子在28℃条件下,经6小时可发芽,9小时萌发率达95%以上。分生孢子萌发与糖分关系较大,随果实糖分的提高而增加。(3)寄主。苹果、梨、葡萄、樱桃、山植、柿、核桃等多种果树。
       
 侵染循环
  [侵染]病原在病果、干枝、果台、僵果及潜皮蛾为害的枝条上越冬。5月份借雨水、昆虫传播。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果实。病原反复侵染多次,有时直至采收。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果皮松、果点大而深,果实迅速膨大期正遇高温多雨的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利于发病。温度28~29℃,相对湿度80%以上为进入发病高峰的温湿度指标。(3)环境因素。排水不良的粘土、洼地,树冠郁闭,日灼与虫伤容易造成伤口,以刺槐林作防风林的苹果园,都有利病害的发生。(5)特点。先在园内形成中心发病株,后逐渐向周围蔓延。病果有分片集中现象,树冠内膛较外部病果多,中部较上部多。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防治](1)农业防治:冬季结合修剪,剪除枯枝、病虫枝、徒长枝和病僵果,并集中烧毁。发病期及时摘除病果,清除地面落果,以减少果园再侵染源。合理密植和整形修剪,有利于改善果园通风条件,降低湿度。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切忌偏施速效氮肥。及时中耕除草,健全果园排灌设施,雨后及时排水。果园周围避免用刺槐和核桃等病菌的寄主树木作防风林。(2)物理。加强贮藏期管理,入库前剔除病果,注意控制库内温度,特别是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时,应加强检查,及时剔除病果。(3)药剂防治:重病果园,可在早春萌芽前对树体喷一次铲除剂,消灭越冬菌源。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3%的五氯酚钠,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更佳,也可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生长期施药应在谢花座果后即开始,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迟熟品种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可选药剂有1:2: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