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1)枝干。一年生小枝病部表面产生小黑粒点,顶部枯死;大枝在芽四周表皮产生块状或条状坏死斑,表面有小黑粒点。(2)叶片。初期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径2~6毫米,边缘清晰,红褐色,后期变为灰色,中央散生小黑点。病叶不变黄脱落,严重时出现焦枯现象。(3)果实。病斑圆形或不整形,稍凹陷,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央散生微细小粒点。贮藏期间表皮与果肉脱离,呈白色,白色皮下生多数小黑粒点。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梨叶点霉Phyllosticta pirina sacc.。 |
侵染循环 | |
[侵染]病原在落叶上越冬。春天借风雨传播。一般与褐斑病同时发生,但在秋季发病较多,为害也较重。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1)品种因素。品种间感病性有明显的差异。(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降雨多而早,发病早且重。 |
形态特征 | |
生活习性 | |
防治方法 | |
[防治](1)农业防治:秋冬季彻底清扫果园内的落叶,集中焚烧。合理修剪,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雨季及时排涝,增施有机肥。(2)化学防治:5月底至6月上旬喷波尔多液保护春梢。生长季节喷5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水剂1 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