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学名 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Bagnall)属缨翅目,蓟马科。广布全国各稻区。
寄主 南方为害水稻,北方为害小麦、大麦、野燕麦、李氏禾、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 成、若虫以锉吸式口器挫破叶面吮吸汁液,致受害叶产生黄白色微细色斑,叶尖两翼向内卷曲,叶片发黄,分蘖初期受害早的苗朽住不长,发根缓慢,分蘖少或无,严重的成团枯死。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似火烧状。穗期受害主要为害穗苞,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破坏花器,形成瘪粒或空壳。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2一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B1、B:长于单眼间鬃。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后角各具2根长鬃,后缘有3对短鬃。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
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一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一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生活习性 年生10一20代,第二代后开始出现世代重叠。以成虫在茭白、麦类、李氏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在江苏第一代成虫进入英白、稻田后即产卵,成虫盛发与产卵盛期同时出现。在两广、福建等省冬季可见各虫态。成虫营两性或孤雌生殖,5—6月 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8—10天,成虫活泼,羽化后1—2天即产卵,2—8天进入产卵盛期,每雌产50多粒,卵多产在嫩叶组织里,产卵适温18—25℃,气温高于27℃虫口减少。若虫盛发高峰期主要是3、4龄若虫,有时若虫盛发期后3天就出现成虫盛发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早稻秧出苗前及时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2)施足基肥和叶面肥,促秧苗早返青、早分蘖,适时晒田、搁田,提高耐虫能力。对已受为害的田块,应追施氮磷钾速效肥,促进稻苗生长。(3)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5%保得乳油2000一2500倍液或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10%除尽乳油2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2000倍液,也可喷洒25%双硫磷或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或5%锐劲特胶悬剂每667m2 20ml对水喷雾。此外还可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667m2 1.5kg,与湿润细土20kg拌匀,播种时撒在秧板上,拌后塌谷,使药剂均匀分布在土层内,持效期较长。此外也可在栽秧的当天撒在本田内,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