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甘薯瘟病qrcode

分类:

病害

应用作物:

薯芋类作物----  甘薯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英文名  Sweet potato bacterial wilt
异名  甘薯细菌性枯萎病、甘薯青枯病、甘薯细菌性萎蔫病、薯瘟
简介  甘薯瘟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一般发病田产量损失20%~30%,重病田达70%~80%,个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为害症状
[为 害症状](1)苗期。用病薯育苗,当苗高15cm左右时,1~3片叶开始凋萎,苗基部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乃至黑褐色,严重时青枯死亡。病苗微管 束变黄,后变褐色,同时地下细根变黑,脱皮而腐烂,继续蔓延发展到茎基部皮层和髓部,变黑腐烂脱皮,只残留丝状维管束组织,茎变中空。(2)成株期。大田 生长期,病苗栽后不发根,几天后死掉。健苗栽后,蔓长30cm左右时,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暗淡无光,中午萎蔫,茎基和入土部分,特别在有伤口的地方,呈 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全部腐烂,有臭味,茎内有时有乳白色的浆液。生长后期,茎蔓各节已长出不定根,叶片不萎蔫,提起蔓扯断不定根后,植株很快青枯 死亡。多数须根出现水渍状,用手拉易掉皮,仅留下线状纤维。(3)薯块。发病薯块初期不表现症状,外表不易识别是否感病。如剖视薯块纵切面,可以看到维管 束变淡黄色或褐色到黑色,并呈条纹状,病菌可以从薯块的一端开始侵入,也可能从薯块的须根处侵入;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组织成~淡黄色或褐色的小斑点,发出刺 鼻臭辣味。后期整个薯块软腐,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白色或淡黄色菌液,带有刺鼻臭味。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甘薯致病型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pv. batatae (Smith) Smith,是一种细菌。(1)形态。菌体短杆状,单胞,大小(0.9~2)?m×(0.5~0.8)?m,具极生鞭毛1或多根。(2)特性。病菌生长适 温为27~30℃,高于40℃或低于20℃均不利于生长。病菌存活力较强,在旱地可存活2年以上,病地经水淹半年病菌才完全死亡。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分化, 生化特性也有差异。
侵染循环
[侵染] 病薯和病苗是甘薯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带菌土壤和有病的其他寄主植物也是侵染重要来源。病菌在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靠灌溉水,其次为带病薯种、病苗、带菌肥 料、中耕等农事活动;远距离传播则借种薯、种苗的调运。此外,甘薯小象甲也可携带病菌传播。病菌经由伤口和侧根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繁殖,沿维管束组织向 上扩展。从感病的地下茎部蔓延到藤头而侵入薯块,引起薯块发病。 
发生因素
[发 生规律](1)气候因素。薯瘟病菌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为害,适温范围是20~40℃,病菌在温度为27~35℃、湿度在80%以上,雨水频繁的条件 下繁殖得最快。(2)农业防治:山坡旱地发病轻,平地洼地,粘重地,微酸性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地、与茄科作物轮作的地块,发病重。一般秋薯比冬薯,发 病重。轻病地在灌水后病情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
(1) 检疫:加强检疫,严格控制病区种苗、种薯外调。(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苗。实行水旱轮作或旱地轮作2年以上。不用病 藤、病薯作牲畜饲料或堆沤土杂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切勿浸灌和串灌,以防止水流传病。及时拔除初发中心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施石灰。发病 严重时开隔离沟封锁病中心。注意防除甘薯小象甲等害虫。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并及时翻耕晒土。(3)药剂防治:移栽前,用50%代森锰锌可湿 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薯苗10分钟,晾干后扦插。田间发病初期,可用高锰酸钾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 或77%可杀得800倍液喷洒或淋施病株。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