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症状 又称霉根、泥龙、烂蒲头等。病菌从幼嫩根系侵入,后扩展到较粗的支根及主根上。病根初为黄褐色,后变黑褐色,严重时皮层腐烂变黑,在被害根表面可见紫褐色丝缕状菌丝,菌丝纠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纵横交错呈网状,索内菌丝呈“H”状连结,根部布满菌素,后期树干基部及附近地面形成一层紫红色绒状菌膜。桑根染病,枝叶生长缓慢,细小,叶色发黄,下部叶提早脱落,枝梢先端或细小枝枯死,最后整株死亡。 |
|
|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称桑卷担子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有两种:一种是营养菌丝,侵入皮层;另一种是生殖菌丝,寄附于根表面。营养菌丝黄褐色,粗细不一。生殖菌丝紫褐色,老熟菌丝节间内有空胞,菌丝纠结成根状菌素。菌索呈不规则网状,外松内紧,后期发育成不规则形苗丝块。腐朽根部产生半球形菌核,菌核外部紫红色,中层黄褐色,内部灰白色,存活数年。树干基部的紫红色菌膜,即病原菌子实体,其外层着生担子。担子圆筒形,无色,向一方弯曲,具3个隔膜,大 |
小25—40×6—7(um),每个细胞上生一担孢子梗,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长卵形,无色单胞,大小16—19.5×6—6.4(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素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或越夏。主要借病根接触、水流、农具传播,很少由担孢子飞散传播。带病桑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大多分布在土壤5—25cm范围内。属好气菌。生育温限8—35℃,适温27℃。桑园发病时,先出现中心病株后,向四周扩散。如水源遭受病菌污染,则可致全园发病。土壤积水或酸性、砂砾土质的桑园易发病。连作地或桑园问作甘薯、马铃薯等易感病作物发病重。该菌可侵染48科113种植物。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栽植时对感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1%的96%硫酸铜液浸泡l小时、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或喷洒2%的43%福尔马林液,密闭半月后种桑。(5)土壤处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浇消毒。也可用50%多苗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5kg拌土撒匀翻入土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