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学名 Anomis sabulifera Guenee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黄麻桥夜蛾、弓弓虫、造桥虫等。分布河南、浙江、青海、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
寄主 黄麻、蓖麻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麻叶、花蕊及嫩果,影响麻的纤维质量和留种,大发生时麻叶被食光,造成减产。成虫吸食柑桔、桃、葡萄等果实汁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一17mm,翅展28—37mm,体浅茶褐色,前翅浅红褐色至淡咖啡色,翅上布有黑色小点,外横线以内色较深且曲折,内横线略弯,均为褐色,有的伴有白边。中室末端具黑斑2个,中室中间具一白点,白点周围具浅褐色或褐色斑块,外缘中部向外突出,缘毛浅褐色,上具黑斑5个,后翅浅褐色,缘毛色较深。卵长1mm,馒头形,绿色至浅绿色,表生纵棱约37条。末龄幼虫 体长35mm左右,黄绿色,头部具不明显浅色斑,背线深茶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色浅且细,气门线的上下方各具断

周续的黑色阔带,体背面、侧面具黑色毛突且明显,毛突四生白色圈,前胸具毛突14个排成二横列,前列8个,后列6个;中胸毛突14个,8个在各节中间排成一横列,余两侧各3个排成三角形;腹部各腹节生10个毛突,排成二横列,前列4个,后列6个;第1对腹足小,第二对腹足稍小,3、4对腹足发达。蛹长17mm,棕褐色,后胸及腹部l一8节小黑点满布,4—7节刻点大且密。

生活习性 年生代数不详。长江流域麻田5—6月未见到成虫,一般7月上旬始见成虫,7月中下旬在麻田可见到卵和幼虫,8月中旬一9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10月下旬发生量减少。成虫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交配产卵,卵多产在麻叶背面,每雌产卵412粒,卵期3—4天,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叶肉,稍大食叶成小孔洞或零乱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每只幼虫日食麻叶4—6片,幼虫常吐丝下垂,受震动即落地,老熟后在麻田土面落叶上或麻梢叶片、嫩茎上化蛹,蛹期6—8天。

防治方法 (1)灯光诱杀成虫。(2)每株麻上有一条幼虫时于三龄前喷撤5%敌百虫粉,每667m21.5—2kg。(3)幼虫盛发期用敌敌畏烟剂0.5kg,在无风的晴天日出前1小时点燃,烟雾在麻田滞留30分钟,l小时后幼虫多被熏倒。烟剂配方:用80%敌敌畏乳油23份、5%敌百虫粉15份、硝铵蔗渣45份、氯化铵7份、河沙10份。(4)幼虫三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5)提倡试放澳洲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每667m2悬挂培养好的蜂包10个,每包有蜂6000头,使其形成自然蜂群,寄生率达90%。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