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站 
搜索
看资讯 查产品 查展会

花生焦斑病qrcode

分类:

病害

应用作物:

油料作物----  花生

相关介绍发布评论

图片 0/1200

英文名  Peanut pepper spot and leaf scorch
 
异名  花生叶焦病、花生枯斑病
 
简介  花生焦斑病在我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100%。在急性流行情况下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叶片枯死,造成花生严重损失。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果针。通常先从叶尖开始发病,少数从叶缘发病,病斑呈楔形或半圆形,由初期褪绿渐变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黑斑病、褐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锈病斑点。收获前多雨情况下,该病出现急性症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定形黑褐色小渍状大斑块,迅速蔓延造成全叶枯死,变黑褐色,并发展到叶柄、茎、果针上。茎及叶柄染病,病斑呈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上生小黑点。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落花生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 (Sechet) Jackson & Bell.,属子囊菌亚门。(1)形态。子囊壳褐色,近球形,直径60~120?m,孔口有短乳状突起,内含8~20个子囊。子囊初无色透明,卵形至袋形,成熟时黄褐色,大小(50~80)?m×(25~55)?m,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浅褐色,大小(22~37)?m×(10~16)?m,具1~2个纵隔和3~4个横隔,隔膜处缢缩。(2)特性。该菌生长温度范围8~35℃,最适28℃。
       
 侵染循环
  [侵染](1)越夏和越冬。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2)侵入。遇适宜条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花生叶片上,萌发芽管直接穿入花生叶片表皮细胞。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2)栽培因素。田间湿度大、土壤贫瘠、偏施氮肥,发病重。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适当密植,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和沤肥。(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 多?硫悬浮剂25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剂应轮换施用。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

推荐产品

关注热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