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Ascochyta blight of cotton
简介 棉花茎枯病为害程度因年份和地块而异,严重者可引起成片死苗和棉茎的折断,各棉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
[为 害症状]棉花从苗期到结铃期均能受害。(1)叶片。子叶和真叶发病,初生中间黄褐色,边缘紫红色的小圆斑,直径约2mm,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常破裂穿孔。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 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杆而枯死。(2)叶柄、茎杆。叶柄和茎部受害,病斑浅褐色,边缘紫红色,略凹陷,表面散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扩大环绕病部一 周,引起茎枝枯折或死亡。(3)棉铃。棉铃发病,病斑与茎上症状相似,但中间颜色较深。湿度大时病斑扩散迅速,棉铃成为僵瓣,铃开裂不全或不开裂。情况下 以侵染幼铃为主。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棉壳二孢菌Ascochyta gossypii Syd.,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生长于病斑表面,黑色小颗粒,近球形,大多数直径160~320?m,最大可达500?m。孢子器初埋 生于病组织内,其后突破表皮外露,顶端有开口。②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初为单细胞,成熟后中央生成一横隔。孢子大小 (13~14)?m×(3.0~3.5)?m。(2)特性:菌丝发育温度范围5~32℃,最适温度25℃。
侵染循环
[侵染]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这是主要初侵染源。另外,病菌还可以通过附着在棉籽表面的分生孢子或潜伏在种子内部的菌丝 越冬。(2)传播。春天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棉苗,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出苗期、现蕾期气温稳定在20℃以上,连阴雨持续3~4天,株势衰弱,该病可能大流行。此外,大风暴雨造成枝叶损伤,也利于病菌侵染和传播。(2)栽培因素:多年连作、棉蚜为害严重、苗期长势瘦弱、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精选种子,脱绒处理后,用55~60℃温水浸种30分钟,然后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五多 合剂,或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5%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杀灭棉籽表面携带的病菌。(2)农业防治:施足基肥,增施有 机肥,创造良好的棉株生长环境,提高抗病力。及时中耕,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实行轮作。对发病重的田块,最好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尤其 是与水稻轮作。清除并翻埋病枝病叶,及时治虫防病。(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