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200
学名 Ampullaria gigas Spix系大型水生螺类。异名义Ampullarium crosseana、Pomaceacineata、Pomacea canaliculata、A.insularus。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 寄主 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为害特点 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福寿螺是新的有害生物。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
|
形态特征 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 |
|
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
|
防治方法 (1)当稻田每m2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kg,拌细砂5一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2)施用2%三苯醋锡粒剂(TPTA)每公顷每次施用15—22.5kg,于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cm深约1周。水温高于20℃,可用15kg;低于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过22.5kg。也可用80%聚乙醛可湿性粉剂(Metaldehyde),每公顷每次1.2kg,于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释,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cm深约7天,气温要求高于20℃时施用。(3)每667m2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适期,以产卵前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