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纳入2025年重点任务,这是零碳园区在中央会议中的首次亮相。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零碳园区是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有效率的关键经济主体。未来,零碳园区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的新风口,预计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园区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实现零碳排放。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围绕发展零碳能源体系、零碳产业、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废弃物管理、生态绿地管理、零碳制度体系等七个主要维度展开。
园区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超4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园区超过1.5万个,其中省级园区超过2000个、国家级园区接近700个,园区整体能源消费总量已超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因此,推动绿能替代、打造零碳园区,意义重大。
″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是支撑零碳园区建设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保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说。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也表示认同:″零碳园区建设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重要举措。″
虽然零碳园区的地位如此重要,但到底什么是″零碳园区″,目前业界还未统一说法。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中指出,零碳园区主要是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碳交易、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使得评价期内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功能布局合理、运行管理智能高效的园区。
此前一般会提″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等概念,这次是我国在重大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在业内人士看来,首先,表明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部署向更加精细化、区域化推进。园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聚集区域,是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体现了国家对园区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要将园区打造成为零碳发展的示范区域,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其次,意味着国家将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这包括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供资金补贴、税收优惠、鼓励创新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为零碳园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再次,向社会各界传达了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关注零碳园区建设带来的巨大机遇,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创新力量涌入这一领域,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低碳、零碳方向转型。
能源供应的清洁化是关键
如何建设零碳园区,业内专家表示,首先,能源供应的清洁化是关键。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也至关重要,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精准分配和高效使用。其次,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鼓励发展低碳、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再次,构建完善的碳排放监测和管理体系,实时掌握园区内的碳排放情况,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实际上,近年来,″零碳″已成为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不少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践。例如,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直流零碳示范园区、西安零碳产业园区、海尔中德生态园等。
此外,国际经验也为我国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德国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是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园区,其通过智能化管理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了零碳排放。英国东海岸集群则是基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净零碳工业集群项目,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零碳园区应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具有借鉴意义。
在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
尽管这些园区的成功案例为我国零碳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零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是零碳园区作为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和人才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王志轩建议,首先,零碳园区的建设与新型能源体系融合发展,以及激发产业新动能,要同步规划、互为支撑、科学实施。零碳园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能源为基础驱动的,能源流贯穿园区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必须优先考虑当地的零碳、低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并形成与电网、多元能源安全保供的格局。对一个在地域上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园区,可以规划设计新型零碳/近零碳能源系统,支撑园区的运行和发展。能源系统连接着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涉及技术、产业、管理各个方面,只有做到同步规划,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企业效益、园区效益和社会(降碳)效益统一。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协同发展以必要的扶持,促进培育产业新动能。零碳园区不同于传统园区,零碳的要求将极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原有的园区发展评价指标将难以适用。要根据园区的特性及在全局中的功能,建立新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了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衡量规划是否科学。
″厘清边界是碳核算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否则零碳园区会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笔糊涂账。碳核算工作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特点,不同要求的零碳园区,对上下游碳流核算要求不同,采用的碳核算方法也不同。″王志轩最后强调,采用的碳排放因子或碳足迹因子要在范围内;不同的产业、产品涉及不同的温室气体。因此,园区的碳核算要坚持服务全局,科学、规范、实用是基本原则。
其实,零碳园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前不久公开表示,建设零碳园区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要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引入碳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零碳园区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从宏观层面看,它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有助于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从微观层面看,零碳园区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进驻,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林卫斌认为,″零碳园区正在成为广大产业资金绿色投资的热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及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绿色+数智″是零碳园区的策略核心
从能源供给侧来看,零碳园区的建设会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园区的广泛应用。从能源消费侧来看,零碳园区会促使园区内企业优化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倒逼高载能产业园区向新能源资源富集区转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降低高载能产业的碳排放量,同时带动新能源资源的就地消纳与开发利用,促进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平衡。
具体来说,打造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实现能源、建筑和交通的零碳排放。在能源方面,零碳能源是包括水、电、热、气、冷的大能源概念,要从能源供应和消费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建筑和交通领域主要关注能源消费角色。零碳园区的策略核心可概括为″绿色+数智″四个字,即通过绿色和数字化的能源、建筑、交通解决方案,共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此外,零碳园区还能作为虚拟电厂,在电力交易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凭借先进的数智化能力,能建立更好的响应能力,甚至在电力辅助市场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改善能源结构。
零碳园区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在技术、企业参与、资金和人才等多个方面表现突出。
技术层面,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行路径,但目前尚有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需突破,这是制约零碳园区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例如,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突破,以保障稳定、安全有效的离网型系统。
企业层面,园区企业的积极配合是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然而,许多企业出于成本考量和短期利益驱动,对零碳转型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在没有足够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不愿主动投入资源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改造,这使得园区整体的零碳推进速度受到影响,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资金方面,建设零碳园区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能源系统的全面升级包括零碳能源的引入和传统能源设施的改造、零碳建筑的建设与改造,以及零碳交通体系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吸引足够的投资,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还是来自金融机构,确保这些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
人才领域,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过程,需要具备能源管理、环境科学、数字技术、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团队。目前,此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零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零碳理念的不断深入,将促使市场需求发生深刻变化。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偏好日益增强,这将推动各产业以零碳为导向重塑自身。
零碳园区应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将零碳不仅作为环保要求,而且作为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标志。例如,在消费端,零碳建筑能够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零碳食品更符合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园区内相关产业可借此开拓广阔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未来,有两类地方最有潜力,一是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地方(通过源网荷储方式),二是经济发达的地方(通过绿电购买+分布式源网荷储的方式)。
订阅Email: | * | |
姓名: | ||
手机号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