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甜菜染病后,先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病斑,大小约1cm,随之在叶片或采种株花枝或种球上出现白色菌丝层,不久即形成白粉层,即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进入甜菜生长中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长出黄色至褐色、后变为黑色的子囊壳。病叶变黄干枯而死。 |
|
|
病原 Erysiphe betae (Vanha) Weltzier 称甜菜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丰富,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30-50×15-20(μm)。闭囊壳小型,直径0.1mm左右,附属丝数多,基部褐色,具子囊3-8个,每个子囊有孢子3-5个,子囊孢子大小18-30×12-20(μm)。此外E.cichoracearum 称菊白粉菌和E.Polygoni称蓼白粉菌也可为害甜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子囊壳或菌丝体在土表病残体上、留种母根和种球上越冬。翌年春季,子囊壳吸水后膨 |
胀、破裂,子囊和子囊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到采种植株或原料甜菜上,成为初侵染源;在甜菜茎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不断侵染蔓延,进行再侵染。赵冬的菌丝体,翌春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子囊壳一般只起越冬和初侵染作用。我国西北甜菜产区,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先在采种甜菜上发生,经5-15天潜育,在原料甜菜上相继发病,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扩展缓慢。该病发生和流行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干旱炎热的天气,利于病势扩展。气温22-24℃,有零星小雨、相对湿度在65%以下时,潜育期仅2-3天,有利于孢子的发芽和侵入,病害易发生和流行,气温低于20℃时,短时间降雨或湿度较高,对白粉病菌的孢子萌发和侵入有利。连续降雨尤其是暴雨对病害发生有抑制作用。但高温、高湿交替有利于该病扩展。 甜菜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感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表现抗病品种有石甜1号、丰光、赤峰、长治等;中等抗病品种有甜研三号、双丰一号、洮育二号、合作二号等;其它如甜研一号、甜研二号、内蒙三号、公系六号、公范一号都是较感病的品种。肥料充足的田块发病轻。此外灌溉对白粉病发生有影响。根据甜菜生理需要适时灌水,既能促进甜菜健壮生长,又能适当提高大气湿度,不利于白粉病发生;反之,灌水次数过少,植生株生长弱,尤其在高温的情况下,甜菜缺水受旱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石甜1号、新甜1号、新甜2号等抗病品种。(2)进行4年以上轮作。(3)加强田间管理。(4)种株或原料甜菜发病后及时喷洒75%十三吗啉乳油5000倍液或20%粉乡宁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粉。此外,还可选用波美0.3°-0.5°石硫合剂,于发病初子囊壳未形成前喷洒,持效期16-20天。一般防治2次即可。 |
|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Bcc/Bdetail-573.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