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Amsacta lactinea (Cramar)鳞翅目,灯娥科。别名红袖灯蛾。广布全国各地。70年代初,河北、山东、山西曾大发生,为害严重。 寄主 主要为害玉米、棉花、大豆等,也为害谷子、高粱、马铃薯、甘薯、向日葵、红麻、葱、瓜类、桑、桔、绿肥等百余种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玉米雌穗花丝,严重的花丝被咬断或吃掉穗顶嫩粒,影响产量。为害棉花时,咬毁花冠、棉铃,严重的棉叶被吃光,苗期受害重造成缺苗断垄。 |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0mm,翅展46—64mm。体、翅白色,前翅前缘及颈板端级红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肛毛簇外橙黄色,并有黑色横带,侧面具黑纵带,亚侧面一列黑点,腹面白色。触角线状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点;后翅横脉纹常为黑色新月形纹,亚端点黑色,1—4个或无。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黄褐色,胴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披红褐色或黑色长毛,胸足黑色,腹足红色,体侧具1列红点,背线、亚背线、气门下线由l列黑点组成;气门红色。幼龄幼虫 |
|
体色灰黄。卵 半球形,直径0.79mm;卵壳表面自顶部向周缘有放射状纵纹;初产黄白色,有光泽,后渐变为灰黄色至暗灰色;蛹长22—26mm,胸部宽9—10mm,黑褐色,有光泽,有臀刺10根。 生活习性 我国东部地区、辽宁以南发生较多,河北一年发生1代,南通一年2代,南京3代,均以蛹越冬。翌年5—6月开始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叶背,可达数百粒。幼虫孵化后群集为害,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行动敏捷。老熟后入浅土或于落叶等被覆物内结茧化蛹。卵期6—8天,幼虫期27—28天,成虫寿命5—7天。 防治方法 (1)华北于7月下旬—8月上旬,对发生重的地区和田块进行虫情测报,当发现玉米田每500株有卵2块或被害穗率高于15%时应进行防治。(2)在幼虫扩散为害前,对离树木、沟渠近的玉米田、豆田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3)防治为害果穗上灯蛾时,可用每克含100亿的青虫菌原粉,向雌穗上抖撤或对水喷洒,同时可兼治穗上的棉铃虫、玉米螟、粘虫等。(4)幼虫扩散后,虫体较大可人工捉捕,连续捕捉2—3次,也很有效。(5)红缘灯娥发生严重地区,于4—5月间发动群众到公路两侧、渠沟等处种有柳树、紫穗槐的树下或附近沟坡处挖蛹可减低越冬基数。 |
在线阅读本文: http://cn.agropages.com/Bcc/Bdetail-461.htm | |
来源: | Agropages.com |
---|---|
网站: | www.agropages.com |
联系: | info@agropages.com |
关于AgroPages: | AgroPages 是全球农化领域领先的网络媒体,我们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定制,媒体宣传,以及品牌推广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