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腐烂病
日期:2016-05-16
英文名 Apple canker
异名
简介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串皮湿、臭皮病、烂皮病。一般5~6年生初结果树开始发病,20~30年生树发病株率20%~30%,重病园发病株率高达80%以上,是对苹果生产威胁很大的毁灭性病害。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结果树枝干,幼树和苗木也可为害。受害皮层腐烂坏死,其症状表现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以溃疡型为主。(1)枝干。常表现为2种症状。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呈现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组织松软,用手指按之即下陷。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极易剥离。腐烂皮层鲜红褐色,湿腐状,有酒糟味。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其上产生黑色小点粒。枝枯型。多发生在衰弱树和小枝、果台、干桩等部位发病初期,病部呈红褐色,略潮湿肿胀,但边缘界限不明显,以后很快变干和枯死皮下病组织变成褐色或暗褐色,开始时松软、糟烂,以后变硬。发病后期,病皮上长出较密的小黑点。枝枯型腐烂病常在小枝上烂一圈,造成枝条枯死,并常常向下蔓延到大枝上,使大枝发病。(2)果实。发生在果实上,初期病斑呈褐红色,圆形或轮纹状,边沿清晰,病组织松软,有酒糟味,后病斑呈黄褐色与褐红色交替轮纹向果心发展,后期病斑中部形成黑色小颗粒,有时呈轮纹状排列。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mali Miyabe et Yamad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壳囊孢菌Cytospora sp.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分生孢子器褐色,不规则形,有1个或多个腔室。内壁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香蕉形或长肾状,单胞,无色,内有油球,大小(4~10)?m×(0.8~1.7)?m。子囊壳黑色,烧瓶状,内壁基部密生子囊。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肾状,单胞,无色,大小(6~11)?m×(1.2~2.1)?m。每个内子座1小时可释放子囊孢子1 120~8 662个。(2)特性。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4~28℃,但在低温下也能萌发。菌丝发育最适温度为28~32℃,最低为5~l℃,最高为37~38℃。病菌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生长较快,开始为灰白色至乳白色,边缘较整齐,稍呈羽毛状,气生菌丝不繁茂,较平伏。(3)寄主。苹果、梨树、桃树、樱桃、梅、沙果、海棠、山定子以及柳、杨等多种落叶果树与阔叶树种。 |
侵染循环 |
|
[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皮及病残株枝干中越冬,第2年春遇降水产生分生孢子,其孢子靠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死组织伤口、叶痕、果柄痕和皮孔等处侵入。潜伏的病菌主要在夏季树体形成的落皮层组织上扩展,发生早期病变,出现表面溃疡,再经冬、春发病盛期,到第2年果树进入生长期病势停顿,发病盛期结束,是腐烂病的一次发生过程。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1)时期。外观症状出现的高峰期是在早春,5月份发病盛期结束。生长期内病斑不再活动,只有老弱枝干上的病斑可缓慢地扩展。晚秋是第2个发病高峰。凡能引起树势衰弱的因素,都可引起病害发生。大小年现象严重,冻害和日灼,施肥,技术不当,枝条失水,虫伤等,修剪不当或修剪过重,都会引起腐烂病的发生。 |
防治方法 |
|
[防治](1)农业防治:在冬季日照强的地区,晚秋应将树干涂上白涂剂,防冻伤。加强肥水管理,减少虫伤、冻伤、日灼等伤害。生长季节随时剪除病枯枝;将病枝、病树及刮除的病皮清出果园及时烧掉;不用剪下的苹果枝条作支撑树枝和果园围墙。为减少刮治所造成的皮层大量破坏,影响树干和大枝的养分与水分的运输,还可以采用枝条桥接或脚接的办法进行补救,加速树势的恢复。早春将病斑坏死组织彻底刮除、刮净,并刮掉病皮四周一些好皮。刮除的范围应控制到比变色死组织大出0.5~1cm,略刮去一点好皮即可。早春发病盛期要突击刮治,并坚持常年治疗的制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树皮没有烂透的部位,只需要将上层病皮削除;病变深达木质部的部分,要刮到木质部并要连续刮治3~5年。5~9月份均可进行重刮皮法,以5~6月份最好。用锋利的刮子,对较粗的病干枝,刮去老翘皮、干死皮,将主干、主枝基部树皮表层刮去,一般要刮去约1~2mm表层活皮,露出白绿或黄白色皮层为止。(2)化学防治:刮除病斑后要表面涂波美10度石硫合剂,或果康宝50~100倍液,或菌立灭2号50~100倍液,或5%田安水剂5倍液。为防止复发,一要连续涂药,一般保护性药剂应每月涂1次,连续4~5次;二要尽量采用渗透性较强的药剂或内吸性药剂,如菌立灭、果康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