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褐腐病
日期:2016-05-10
英文名 Yangtao brown rot
异名 猕猴桃焦腐病
简介 猕猴桃褐腐病是猕猴桃枝蔓和果实生长后期至贮藏时的常见病害,尤以贵州为重。常造成园中果树天量死亡,有的3~4年生上架大枝盆也有死株现象,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危害在南方各省。
为害症状 |
|
[为害症状](1)枝干:苗木接近或进入休眠期后,于1~2年生蔓近根处或距地面1m上下,先于伤口或枝蔓裂口处流出红褐色粘液,继而呈现伤样清液。同时皮色变深渐呈黑褐色,皮层发生湿腐。皮部松软,捏掂后易与木质分离。梢部若病斑环剥,次春枯干造成死蔓。 (2)果实:果实被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至贮藏期。最初,果皮上病斑呈浅褐色,斑周黄绿色,最外缘较远距离处具一浓绿色晕环,为此病典型特征。中后期果实病斑渐凹陷,近圆形至椭圆形,大小(3.1~3.5)mm×(4.6~6.5)mm,褐色,表皮不破裂,在凹陷层下的果肉浅黄色、较干。 |
病原物 |
|
[病原]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ex Fr.) Ces et de Not.,无性世代可能是杨大茎点菌Macrophoma tumeifaciens Shear。病菌生长适温为23~25℃,低于10℃不能生长发育。 |
侵染循环 |
|
[侵染]病原初侵染主要来源于病枝以及多种枯死、腐烂乔木或灌木的病干(在新西兰最明显的是来自白杨防护林带上的枯死枝条)病原以菌丝和子囊腔在寄主上越冬。春季气温升高,雨后子囊腔吸水膨大破裂,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病原从花器或幼果侵入,在果实内潜伏,直到果实后熟期才表现出症状。枝蔓受害多从皮孔或伤口侵入。 |
发生因素 |
|
[发生规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褐腐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子囊孢子的释放依靠雨水,在降雨1小时内开始释放,至第2小时进入释放高峰。 |
防治方法 |
|
[防治](1)农业防治:①旱灌涝排,勤锄勤松,多施有机肥,平衡供应营养,保持土壤肥沃、疏松,水分适当,使树势均衡,生长稳健。前促后控防止徒长,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和枝蔓充实度是防病的关键。②生长期管理中要对徒长枝多的摘心控长促其充实提高抗寒扰病性,生长后期适当控水减缓长势。落叶后气温变幅大,易受冻地区应下架用玉米秸秆全夜盖防冻。 (2)药剂防治:冬季清园工作结束后应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1次波美5~6度石硫合剂。对有红褐色枯液流出处用刀纵划病斑后涂霉敌,2月下旬再喷5度波美石硫合剂。3月中旬起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1∶2∶200倍式波尔多液,每7天喷1次,交替喷共喷4~5次。花期前后至幼果膨大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5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布枝、叶、果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