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
日期:2016-05-03
英文名 Grape downy milde
简介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国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后期发病可引起早期落叶或大面积枯斑而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下一年产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长低劣、不充实、易受冻害,引起越冬芽枯死。危害发生在各葡萄产区。
为害症状
[为 害症状]葡萄霜霉病只为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组织,如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 (1)枝干:新梢上端肥厚、弯曲,由于形成孢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长初期侵染,叶柄、卷须、幼嫩花穗也出现同样症状,并最后变褐,扭曲或干 枯脱落。 (2)叶片:病部油浸状,半透明,角型,淡黄色至红褐色,限于叶脉,病斑大小因品种或发病条件而异。发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 物,这是本病的特征,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严重感染的病叶造成叶片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3)花:花穗积聚的露水利于病菌侵染,发病小花及花梗初现油渍状小斑点,由淡绿色变为黄褐色,病部长出白色霉层,病花穗渐变为深褐色,腐烂脱落。 (4)果实:幼嫩的果粒高度发病,感染后果色变灰色,表面满布霜霉。果粒长大到直径2cm时,不形成孢子,也就是没有霜霉状物。果粒成熟时较少发病,但感 染的果梗可以传染给老果粒,病粒变褐色,但不形成孢子。白色葡萄品种感染的较大果粒变暗灰绿色,而红色品种则变粉红色,感染的果粒保持坚硬,甚至比正常果 还硬,但成熟时变软。病粒易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穗也会脱落。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amopara viticola(Berk.& Curt.)Berl.&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 (1)形态:①菌丝。管状,多细胞核,直径8~10?m,病原以吸盘凹入细胞壁而被包住,然后进入细胞吸收养料。病菌形成孢子囊进行无性繁殖。②孢子囊。 椭圆形,透明,大小为(12.6~25.2)?m×(11.2~16.8)?m,着生在树枝状的孢囊梗上(长140~780?m)每个孢子囊产生4~8个 游动孢子,有双鞭毛,能游动。它从孢子囊顶端乳状突的开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叶片病组织反面的气孔抽出,或从果粒皮孔 抽出,4~6枝,呈束状,无色,单轴分枝3~6次,分枝2~3次,分枝处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短的小梗,圆锥状,末端钝,孢子囊即着生在小梗上。孢 囊梗在较潮湿的条件下生长较长。③游动孢子。单细胞,呈肾形,大小(7.5~9)?m×(6~7)?m,鞭毛在游动孢子扁平的一侧长出,长30?m。游动 孢子经数分钟至半小时后,停止游动,生出芽管。在寄主组织内的各个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丝进行原生质融合,产生异形核菌丝体。④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组 织,主要是叶部病斑的海绵状组织中进行,偶尔也在栅栏组织中繁殖,在这些组织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丝顶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两者融合,形成卵孢 子。卵孢子直径20~120?m,由两层壁膜包藏,并由皱缩的藏卵器壁覆盖着。春天卵孢子在游离水中萌发,产生1个细芽管,偶尔也产生两个芽管,芽管长度 不一,宽约2~3?m。芽管萌发,产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m×36?m,每个孢子囊形成30~60个游动孢子。 (2)特性:霜霉病菌不能用人工培养,对病菌的生长适温不够了解,但已查明,气温在30℃以上,寄主组织内的菌丝生长受抑制。13℃以上,病叶形成薄壁孢 子囊,22~24℃,湿度95%以上时大量萌发。孢子囊形成温度为9~36.8℃,最适温度为18~22℃。黑暗环境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传染 作用的重要器官。游动孢子在12~23℃经24小时萌发。卵孢子萌芽适温为16~24℃。
侵染循环
[侵染] 病原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抗逆力较差,寿命不长,即使在葡萄终年不落叶的地区,孢子囊也不能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其中以病叶海绵组织 中形成的卵孢子数量最多。卵孢子的抗逆力很强,病残组织腐烂后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能存活两年。越冬的卵孢子经3个月的休眠后,当降雨量达10mm以上,土 温15℃左右即开始萌发。萌发时产生1个孢囊梗,并在其顶部形成1个大型的芽孢囊,通过气流或雨滴溅散传播至叶片上。在有水滴的情况下,芽孢囊萌发产生游 动孢子,游动孢子休止后再萌发长出芽管,从寄主的气孔或皮孔侵入,开始了1个生长季的初侵染。病菌侵入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寄生和扩展,长出圆球形吸器伸入 细胞内吸取营养和水分,引起发病。在有些地区,当秋季气温下降,水分减少时,存在于枝条或芽内的霜霉病菌的菌丝体,也可以和寄主一道进入休眠状态而越冬, 到下一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又开始活动,长出新的孢子囊,开始当年的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在有雨、露、雾,湿度达95%以上时,病斑上长出成簇的孢囊梗 和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靠风传、露水或雨水分散。在整个生长季可重叠的进行多次的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病害的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在适宜的温度下为 4~7天;潜育期还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异。发病品种只需7~12天,而抗病品种则可长达20天。生长季末当气温下降,水分减少,植株落叶休眠时,病组织内的 菌丝产生藏卵器和雄器,配合后形成卵孢子休眠越冬。霜霉病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时期有所不同。华北地区于7~8月份开始发生,9~10月份为发病盛期;华 东地区于5月份开始发生,6,7月和9月为发病盛期;广东地区以5月下旬开始发生,7月份为发病盛期,秋季如遇降雨或重露,发病可延续到10月下旬至11 月上旬,而苗圃则于3月中旬使开始发病。
发生因素
[发 生规律](1)寄主抗病性:美洲种较欧亚种抗霜霉病。不同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差异。发病品种病斑较大,组织坏死速度较慢,孢子囊形成的密度大、 数量多,病害潜育期较短,而抗病品种形成较小的病斑,病组织较快坏死,病斑上形成的孢子囊较稀疏,病害潜育期较长。高感霜霉病的品种有金玫瑰、乐选7号、 大宝等;中感品种有白香蕉、玫瑰香、新美露、甲州、甲斐路、标加拉等;中抗品种有吉丰18号、巨峰、先锋、希来特、玫瑰露、高尾、梅露汁、黑皮诺、龙宝、 红富士、黑奥林、纽约玫瑰等;高抗品种有北醇、康拜尔等。植株抗性的差异与植株本身生化特性的差异有关。抗病品种按态氮的含量比发病品种高;游离氨基酸和 蔗糖含量则比发病品种低;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抗病品种高于发病品种。抗病品种植株内含有高毒的植物杀菌素,可以阻止侵入后的病菌进一步在 体内扩展。此外,植株地上部分组织中钙含量高的具有抗病作用,葡萄细胞液中钙/钾比值是决定抗病力的重要因素,当比值大于1时表现抗病,而小于1时则表现 较发病。老叶片的钙/钾比值大于1,故老叶抗病,而幼叶的比值小于1,因此幼嫩叶片较发病。发病类型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类型叶片气孔稀而小,并且气孔周 围有白色堆积物。气孔的密度和结构是葡萄抗霜霉病的机制。 (2)气候因素:气象条件对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总的一般说来,潮湿、冷凉、多雨、多露雾的天气或季节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病菌卵孢子萌发 的最低温度为13~15℃,最适温度为20℃,同时要有充足的水分。孢子囊在有水滴和高湿度的前提下,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的温度范围为4~22℃,最适温度 为10~15℃,湿度不够或温度过高,孢子囊直接萌发长芽管;气温在13℃以上,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便可以形成孢子囊;温度22~24℃,有雨、露、雾,湿 度95%以上,是孢子囊形成的最佳条件。在饱和大气中形成的孢子囊萌发更快,更为一致,而且游动孢子释放持续的间时也更长。孢子囊的存活力随温度升高,湿 度降低而降低。在30℃时仅能存活6小时,离体的孢子囊对低湿度更为敏感。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1~30℃,最适温度为20~24℃,气温超 过30℃时,病组织内的菌丝即停止发育,侵染的最适湿度为相对湿度大于95%,湿度越大越利于病害的发展。由此可见,秋季冷凉,潮湿,降雨多、雾重、露 大、风少的地区,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各地如春季遇多雨潮湿的天气,霜霉病叶片外,还可为害花序和幼果。 (3)栽培因素:地势低洼,土质黏重,雨后不易排水的果园,田间湿度大,较之坡地排水条件好的果园,霜霉病发生较重。如南方一些由水田改种的葡萄园发病较 重;缺少有机肥而靠大量施用速效化肥的果园,枝叶茂盛徒长,组织幼嫩,抗病力差,田间郁闭,小气候潮湿,也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种植密度过大,棚架过低以及 不重视夏季修剪和管理粗放的果园,或由于通透性差,或由于植株抗性低,发病均较重。 、
防治方法
[防 治]在病害流行地区防治葡萄霜霉病应以栽种抗病品种为主,在此基础上,搞好越冬期防治,尽可能减少初侵染菌源;重视丰产控病栽培管理,并结合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通过杂交和嫁接尽可能选用美洲种系列品种,因美洲种葡萄较欧亚种抗病。抗病品种有巨峰、康因尔、康苛、香槟等;较发病品 种有龙眼、紫电霜、无核白、牛奶等。玫瑰香、黑罕、罗马尼亚属于发病品种。嫁接时选用吸收钙能力强的抗病砧木。②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进行彻底的清 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及秋冬季深翻耕。③加强葡萄园的管理,做到“三光、四无、六个字”。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叶为 三光;树无病枝、枝无病叶、穗无病粒、地无病残,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残体中病原为四无;六个字则为提:提高结果部位及棚架高度(25m);摘:摘心; 绑:主蔓斜绑;锄:锄掉园中杂草;排:排水要好;施:适当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①清园后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喷1次3~5度波美的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减少侵染。②6月中、下旬开始喷药,雨早、雨多年份及南方 地区可提早到6月初开始喷药。用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 7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5%泰克可湿性粉剂6 000倍液,或75%猛杀生800~1 000倍液,或90%疫霜灵粉剂 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66.5%霜霉威水剂 800倍液,或50%甲霜铜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剂800~1 0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600倍液,或40%锌霉磷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或70%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均匀才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上述杀菌剂或复配剂应交替轮换使用,隔10~15天防1次,全期防治3~5次。秋雨多的年 份,中、晚熟品种采收后还应喷药2~3次,以免早期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