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房枯病
日期:2016-05-03
英文名 Caucasus grape black rot
异名 葡萄轴枯病,葡萄烂弦病,葡萄穗枯病,葡萄粒枯病
简介 葡萄房枯病危害为害不重。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广东等地。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 (1)叶部:发病时出现灰白色、圆形病斑。 (2)穗轴:靠近果粒的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正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灰黑色,稍凹陷。部分穗轴干枯,果粒生长不良,果面发生皱纹。病原菌从穗轴侵入附近果粒,发生病斑。 (3)果实:果面也感染发病。果粒病斑暗褐色至紫褐色。穗轴和果粒病斑表面形成稀疏的小黑点。病果后期变成僵果,长期残存于植株上。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有性阶段为葡萄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baccae Caval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是大茎点菌Macrophoma faocida (Viala et Ravaz) Car,属半知菌亚门。 (1)形态:病原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①子囊壳烧瓶形、洋梨形,直径约200?m,高约180?m,颈部长约80?m,常2个或3个群生。②子囊具有 双层壁,圆筒形或棍棒状,大小为(63~92)?m×(16~25)?m,无色,有侧丝。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③子囊孢子椭圆形、圆筒形或纺锤形,无 色,单胞,大小为(15.3~24)?m×(6~9.5)?m。④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大小 (104~320)?m×(80~240)?m。暗褐色。⑤分生孢子椭圆形、纺锤形或圆筒形,多两端钝,也有尖的,无色,单胞,有颗粒,大小 (16~24)?m×(5~7)?m。 (2)特性:该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利于发病和流行。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 囊孢子在25℃5小时也可萌发。病菌适应温限9~40℃,15~35℃都能发病。
侵染循环
[侵染]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果或病叶上越冬。第2年3~7月放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亦有人认为此菌以菌丝体在病果、病叶上越冬后,至春季再形成子囊 壳,然后放出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靠风雨传播到寄主上,即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分生孢子在24~28℃上经4小时即能萌发。病菌本身发育虽然要求更 高的温度,但侵入的温度常较发育的温度为低。因此7~9月份,气温在15~35℃时均能发病,但以24~28℃最适于发病。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寄主抗病性:欧亚系统的葡萄较发病,如龙眼等;美洲系统的葡萄发病较轻,如黑虎香等。 (2)栽培管理:在潮湿和管理不善,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防 治](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栽抗病品种,美洲系统葡萄抗病性强,如黑虎香等。②秋季要彻底清除病枝、叶、果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第2年初侵 染来源。③从葡萄新梢旺长期开始及时夏剪,去除多余枝蔓,打开光路,节约树体营养,同时增施速效性氮、磷、钾复合肥,并叶面喷0.3%~0.5%的磷酸二 氢钾和尿素混合液,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雨季谨防园地大量积水而形成高湿的发病环境,降低发病机率。秋季葡萄落叶后,及时将园内病果、病叶和病 虫枝蔓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①早春葡萄上架后,结合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树喷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 000倍液1~2次(间隔8~10天)芽萌动期全树喷布波美3~5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葡萄展叶后,从果穗形成期开始,全树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50%福美霜和80%碳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倍混合液。隔10~15天喷1次,共喷4~5次,能有效控制葡萄房枯病的发生,并兼治葡萄白腐病等病害。②发病重的果园,在落花后可以套袋防病,套 袋前应喷1次1∶0.5∶200倍式波尔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