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炭疽病
日期:2016-04-21
英文名 Citrus anthracnose
异名 柑橘爆皮病
简介 柑橘炭疽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时造成死树毁园。
为害症状
[为 害症状]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也可为害大枝、主干、花和果梗。(1)叶片。在叶片上分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以慢性型最为常见。①慢性型。慢性型的病斑多 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明显。病斑上常见排成同心轮纹状的黑色小粒点。②急性型。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叶上出 现初为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并扩张变为水渍状、边缘界限不清晰的急性型波纹状大斑块,有时在病斑上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病叶很快脱 落。(2)枝干。枝梢发病多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椭圆形淡褐色,后扩展为长梭形,严重时病梢枯死。(3)果实。幼果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 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贮藏期间果实受害后,病斑近圆形,褐色、革质、凹陷,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 张很快,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Gloeosporium frucrigenum Ber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态。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一端稍细,中部微收缢,无色,单胞,球形,两凋内常有一折光稍强的油球,大小 (9.4~21.6)?m×(3.2~7.1)?m。每个内子座1小时可释放子囊孢子1 120~8 662个。(2)特性。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9~15℃,最低35~38℃,分子孢子发芽在20℃左右,在有自由水的条件下,4小时开始萌发。
侵染循环
[侵染]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梢、病叶和病果上越冬。春季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品种间以甜橙、温州密柑及柠檬发病较重。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春梢生长后期始病,夏、秋梢期盛发。
防治方法
[防 治](1)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重视深翻改土,注意雨后排水。(2)药剂防治:7~9月份喷锌铜波尔多液(0.5kg硫酸锌、0.5kg硫酸铜、1kg生 石灰对水200千克),或1∶1∶400倍铜皂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 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35%溴菌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25%阿米西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隔半月喷1次,连续2~3次。